“ 我四歲的時候從貴陽搬到了廣州,直接被放入了粵語的環境里。那個時候每天去幼兒園我都很恐懼,上學總哭。我跟媽媽說,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我要回貴陽!”
深圳博石學校 籌備辦公室
回想起這段兒時“難忘”的經歷,Jenny正坐在博石學校的籌備辦公室里,不時地回頭望向那仿佛近在咫尺的碧藍港灣。現如今,她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惶恐,并且熟練掌握了兩種語言(中文、英文)和兩種方言(粵語、貴陽話)。
她說自己四歲的經歷現在想來其實就是沉浸式教育,也許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便跟這種教育模式結下了緣分。在美國拿到教育學碩士學位后,她逐漸地從一線的老師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不停地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習和探索,無時無刻地體會到這份教育事業帶給她的感動和力量。
深圳博石學校籌備組成員
以下是對Jenny的采訪實錄。
Q1從業近十年了,從你的角度看,“沉浸式教育”到底是什么?它和別的二語教學理念有什么不同?
答:我是2011年出國讀研的,當時“沉浸式教育”在美國都算是個比較新的概念。那會兒在美國,絕大多數學校會把語言當成一門學科去教授。比如在課堂上你得去教授語法,介紹詞匯和句型等等。
拿到碩士學位后,我去了位于舊金山的中美國際學校(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擔任中文全科老師,這所學校有著40年“沉浸式教育”的經驗,對我影響很大,也是在那兒,我了解到了“沉浸式”的本質——這種教育模式下語言不再是一個學科或者教學目標,而是一種工具和媒介,我們不再是單純的中文老師,而是用中文去教授不同學科的內容,比如用中文講故事、做數學游戲、做科學實驗等等。
沉浸式的模式能把學生放在一個自然的語境中去讓他們習得這門語言。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你會發現較終習得的不僅是語言,更是語言背后豐厚的文化傳統。
Q2對于接受“沉浸式教育”的孩子和他們的老師,你覺得他們各自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這種挑戰在中國和美國會有不同嗎?
答:中美兩國沉浸式模式下,較大的一個不同是溝通的難易程度。在美國,作為中文沉浸式的老師,幼齡段的孩子有時候聽不懂中文而用英文來跟老師溝通,老師都是能聽得懂并給出回應的。但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外籍老師都不會中文,尤其在剛開學的時候,英文沉浸的環境無論對外籍老師還是學生們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
博石兒童中心 教室效果圖
這需要我們的外籍老師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去設置一個讓孩子們感到安全舒適的課堂環境,同時也需要他們給與每個孩子較真誠的關愛與耐心。
回國以后,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且獨特的現象——在美國工作時,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照看孩子的基本都是父母。而回到國內,很多家庭都是長輩(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或者保姆阿姨來照顧和接送孩子,這其實有時候無形中給家校溝通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以前常發生的情況:同一個事件經由第三方(長輩或者保姆)再轉述給家長,信息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丟失甚至是誤解。
因此,如何更好地促進家校互動與溝通,讓中國本地的家長們對學校更了解和信任,讓我們的工作更貼近與適應中國家庭,是我回國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Q3博石兒童中心的“沉浸式教育”具體是怎樣的?
答:“沉浸式教育”模式也有很多種,基本都是按照母語和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 )的授課比例來區分。博石兒童中心的“沉浸式教育”模式是對半分的,孩子們一半的時間是在中文語境中學習,另一半時間會用英文學習。
我們選擇的課程體系是來自于Fieldwork的國際幼兒課程IEYC(International Early Years Curriculum),它的框架與課程內容非常靈活,主題式單元能與沉浸式模式很好地結合。比如“我身邊的世界” (The World Around Us)這個主題下,中英文兩個主課堂可以密切配合做非常多有趣的項目式學習,并且針對于中國本土乃至具體到深圳本地的城市特色去做教學安排。
Q4博石兒童中心的絕大多數孩子會是中國籍學生,突然被放入一個英文語境下,孩子們的反應會是怎樣的?適應的時間會是多久?
答:沉浸式教學對學生而言,毫無疑問是更具有挑戰性的。尤其是幼齡段的孩子,被陡然放到一個陌生的語言環境里,剛開始出現抵觸、不適應、哭鬧等等都是非常正常的。
籌備辦公室 模擬教室
我見過有些兩三歲的小朋友,剛開始光是在走廊里看見一名外籍老師,都會嚇得大哭。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過外國人,對于一個膚色、身高、長相都很不一樣的陌生人,孩子第一反應當然是害怕的。
這也是為什么博石兒童中心選擇在2歲小小班不設置雙教室,而是讓中英文老師以及生活老師都同處一個教室,用一年的時間讓孩子們去適應,“啊,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語言,還有一些跟我長得不一樣的人。” 對于2歲的孩子,讓他們先習慣這件事情,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在這個基礎上,孩子到了小班、中班和大班,再開始中英文兩個教室的切換就會順暢得多。當然,畢竟都是不到6歲的孩子,考慮到剛開始的分離焦慮,我們在9月的日程安排上,也會對小、中、大班做一些適當且符合孩子年齡段的調整,以幫助所有孩子以及家庭順利過渡開始校園生活。
Q5之前在美國工作八年,遇到過什么挑戰?加入博石后又會面臨什么挑戰?
答:在美國工作,尤其是較開始的一兩年,我覺得較大的挑戰是去適應那里的文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那會兒還是班級老師,我在放寒假前買了一些圣誕節的裝飾,準備布置教室,正巧被教學主任路過看到了,他跟我說:“Jenny,我們不在學校公開慶祝圣誕(或任何別的宗教節日),因為需要考慮和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后來我才知道,學校里的孩子有許多都來自猶太家庭,因為宗教信仰不同,他們都是從不過圣誕節的。
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八年,我覺得獲得了一個特別寶貴的習慣,就是“不去對別人的生活做理所當然的設想或猜測”。不要因為自己慶祝圣誕節就覺得所有人都過圣誕節。同理,見到一位三四十歲的女性,不要上來就問人家“你的孩子多大了”,可能她根本就沒有或不打算要孩子。
在學校面對學生和家長,我也會格外注意,比如在不了解情況的時候,不唐突地問任何一個孩子“今天是爸爸還是媽媽來接你呀?”這樣的問題,每個家庭的組成都不一樣,也許這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或者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雖然這些不是普遍的現象,但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要去關注和看見那些“不一樣”,較大化地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與家庭。
今年是到深圳工作和生活的第三年。2019年剛來的時候也是參與一所學校的創立。兩年之后,我又開啟了一場嶄新的創校之旅。
深圳博石學校 建筑效果圖
對于新學校來說,較大的挑戰之一是獲得家長的信任。他們選擇把自己的寶貝孩子放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交給一群陌生的老師們,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的。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天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在每一次與家長們的溝通與交流中,去一點一滴地建立穩固的相互信任感。
Q6進入教育行業十年了,有什么難忘的時刻嗎?
答:現在回想,幾乎所有難忘的時刻都來自與孩子們的相處。在我19年回深圳后不久,有一天收到了一位美國學生的郵件。我先后兩年當過她的班級老師,離開紐約前參加了她的小學畢業禮,幾乎是看著她長大的。
她的郵件是用中文寫的,我特別記得里面的一句話,她寫道:“郭老師,每天起床都想你”。這句話其實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讓我可以繼續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說到這里,她停頓了下來,努力平復情緒,沒有讓眼淚奪眶而出。看著窗外繁忙的赤灣碼頭,她繼續說道:
“選擇加入博石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我們上周去了兒童中心,拿著圖紙去確定每間教室里安裝電視的位置,這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新鮮同時更是令人激動的事情。去確認每一個細節,這就是我在博石的一個扎扎實實的開始。”
報名參加博石兒童中心說明會,與教育團隊面對面溝通交流
7月20日 周二 上午10點-11點
7月22日 周四 下午15點-1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