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的教學體系和培養目標
一土所有的課程都是基于一個相同的邏輯,那就是回歸素養,注重思維模式的構建,助力學生從深刻理解與掌握知識與技能,到實現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培養“內心充盈的樂天行動者和理性創新的高效學習者”。
我們的課程體系
初中階段在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借鑒英美中學課程體系(Common Core 與IGCSE)的內容, 扎實基礎的同時強調雙語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在高中階段進入不同課程體系深造做好知識與技能的準備。高中階段,采用A-Level課程體系,繼續夯實學術知識的基礎上,配備一對一升學指導規劃和個人項目指導,為升入理想的大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助力。
同時,基于社會情感學習(SEL)理論,我們在校園中構建了安全有愛的環境和關系,以期助力學生的人格成長。課堂之外,我們還組織了包括學科類、跨學科類以及拓展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積極幫助有特長的同學對接校外資源,讓每個人的天賦之花都能得到綻放。
我們的課表(以G7為例)
一土中學部的課程教材是什么?
一土的大部分中文授課課程(包括語文、數學、科學等)都是使用部編版教材,并依照國家課程標準開展教學活動。但一土并不是簡單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滿足課標要求的情況下,縱向真正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內化,橫向不斷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從更廣的維度,去探求對自我、社會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并發展自己的擅長,找到自己的熱愛。
我們的師資構成
一土中學部的老師們,中教來自北京市公立學校(和國際部)或國際、私立學校,外教全部來自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都具有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多年教學教研經驗。同時,每一個進入一土的老師,都懷有深切的教育夢想和情懷,在一土大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下,將自己對于教育的熱情灌注在每一堂課和每一個孩子身上。
教學進度與公立學校一致嗎?
在主要科目上,與公立學校的課程進度保持一致;一土中學部的英文課程體系依托于美國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及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標準,按照聽說為先,閱讀為重,學術與社交并重的教學原則,實施各年級的分層教學,從多個維度對學生英文能力進行評價。鑒于孩子的英文水平不同,以及每個家庭在課外的語言學習的時間和投入不同,學校的英文教學原則是“保 底線,無上限”。
一土中學部中英文授課比例是多少?
G7年級中英文授課比例約為7:3,G9年級中英文比例為3:7。英文比例從G7至G9逐年遞升,主要考慮到7、8年級更多的重點在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深度理解上(特別是理科課程),語言學習在此基礎上逐漸提高比例和深度,這樣既能兼顧學術知識的學會和學懂,也不耽誤語言學習的進度。
如何讓每一個進入一土中學部的學生都被看見?
高師生比是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被看見”以及將個性化支持服務落地的基礎。
學術上,小班制教學,老師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進行及時的溝通與反饋;培優與加強課程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術需求;英語分層教學,可以更精細化的針對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進行提高與鞏固。
成長發展方面,德育中心、學生發展中心與心理支持中心三方鼎力共同支持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發展。
導師與班主任雙軌制,每一個進入一土中學部的學生都會配備一名導師,作為學生的“大朋友”,不僅在學術上,也包括每學期OKR目標的設立與管理、人際交往、青春期困惑等方方面面給予學生一對一的指導與支持,并與家長就學生的相關情況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家校攜手,共同助力學生更好的成長。
學校的選修課與社團課程?
在每周二、周三下午(必修課時段),共有4課時的選修課時間,在此時間,我們有近30門課程(學術類、體育類、藝術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培優類、項目類等)供學生按照興趣自由選擇,并且,每周的社團時間,也有近二十多門社團課程可供學生選擇。
學校是否提供校車服務?
學校提供校車,具體路線可咨詢招生老師。
學校是否提供早餐和晚餐?
學校擁有完備的后勤食堂團隊,非第三方供餐,學校可提供早中晚餐,其中早、晚餐學生自由選擇、可刷卡進餐(早晚餐自助選擇、單獨付費)。
一土是否招收有特殊需求的學生?
特殊教育對學校及老師在特殊教育領域的專業度有非常高的要求。一土中學部目前尚不具有提供特殊教育的能力,一土所提到的對學生的個性化支持,也更多是關注正常孩子對學業和個人發展上的不同訴求。
學校對學區和戶籍有要求嗎?外地學籍是否可以上一土?是否可以轉學籍?
一土中學部提供北京市朝陽區學籍。符合北京市朝陽區學籍政策的學生均可辦理學籍。外地生源也可以申請就讀一土中學部。轉學籍根據每個家庭情況不同,解決方案不同,可以在訪校時就您的具體問題咨詢學籍老師。
成熟且溫暖的家校共建體系
目前就讀一土中學部的家庭,是一群對于教育有思考、愛思考,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孩子的選擇,愿意陪孩子一起共同成長、終身學習的群體。家長代表定期與學校進行深入的溝通與討論(Tea Time、PTA會議等),基于學校的場景,圍繞如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等話題,群策群力,構建起了一個深度互信和平等的家校共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