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寄語

以朝圣之心 做有情懷的精英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民國大師蔡元培說“教育是學術和自由”;現代教育家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當代教育名人李鎮西說“人是教育的較高境界”。聆聽先賢大師的教誨,思索現實的教育,我深切感悟到:教育就是把學生的優點無限放大,得以自由的發揮,達到較大的效益,成為的自己;教育還要把學生的缺點限制住,讓缺陷不停地得到彌補,成為完美的人。秉承這樣的理念,年輕的鹽外,把發展全人,培養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精英作為己任。
成功的教育離不開老師。教師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是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是孩子們未來的規劃師,是孩子們精神的締造者。宋代大儒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教師是何等的偉業!教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需要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但教師永遠都需要仰望星空,懷揣夢想。努力做“學生喜歡,家長稱贊,同行佩服,領導肯定的老師”,應該成為鹽外人的共同追求!“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做一個精神的貴族,是何其的瀟灑,何其的坦蕩!
人們稱老師為園丁,孩子們自然就是花朵。美國生理醫學家麥克琳·托克八十二歲時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在獲獎感言中深情地說道:“我是一朵開放在秋天的雛菊,我相信并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開放。”是的,在優秀的園丁眼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燦爛。盡管花期不同,顏色各異,大小不一,但每一朵花都有綻放的時刻。讓我們秉承園丁的愛心,凝神屏氣,靜等花開!
成功的教育源頭在家長。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后不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家長,但一個不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不成功的家長。家長和老師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是孩子教育的共同體,是孩子前行路上的兩盞明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無可取代的。家庭是的學校,家長是的老師,餐桌是的課桌,親情是的營養品。“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手”,鹽外的家長無疑是現在社會的精英,既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有懂得教育的意識,更有關注教育、投資教育的遠見。讓家長和老師們一起用自己的雙手推動孩子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較高真諦。教師的愛是無私的愛,是廣博的愛,是平等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所有的孩子是圣。作為凡夫俗子一員的我們,注定了不可能成為神和圣,但教師必須要有一顆朝圣之心。“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尚書大傳虞夏傳 》)作為光華集團旗下的一員,鹽城外國語學校的全體老師和家長們,讓我們一起,在孩子們圣潔的心田里,辛勤耕耘,埋下愛的種子,讓它們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收獲愛意洋溢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