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上海德英樂學院師生8人前往四川遵道,與遵道學校共15位學生組成了5個項目調研組,針對遵道地區的多元社會要素:經濟、文化、民生、教育、旅游進行了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學習和調研。
2019年11月,四川遵道學校師生一行6人來到上海,與德英樂的學生一起上課、參加課外活動。
2020年7月27日,德英樂學院師生12人再次踏上了遵道的旅程,聚焦經濟、文化、民生、教育、旅游,與當地11位學生再次組成互助成長小組,通過12天的學習,探索,交流,互動,與遵道的孩子一起成長,收獲了友誼,也收獲了人生中珍貴的回憶和豐富多彩的體驗。
在去年項目成果的基礎上,拓展了領域探究的范圍,并在問題導向的探究基礎上增加了問題解決方案設計。這次項目不僅體現了德英樂學子思維學術能力的提升,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已具備非常強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上海德英樂學院遵道互助成長項目
互助成長項目背景介紹
綿竹市遵道學校是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體制的學校,居綿竹城西八公里處的綿竹市遵道場鎮,始創建于1919年,震后由萬科集團全資捐建,占地53.5畝,建筑總面積11793.00㎡。2019年3月,四川遵道學校和上海德英樂學院,共同提出和設計了旨在提高兩校兩地學生交流和成長的“遵道地方調查和遵道學校互助成長項目”(以下簡稱“互助成長項目)。
2019年,上海德英樂的師生前往遵道,分別對遵道地區的經濟、文化、民生、教育、旅游進行了調研、分析,并給出了自己合理的建議:
經濟:5.12地震后,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將農業承包給外地公司,但許多公司由于內部管理不善導致經濟未有起色。德英樂的學生通過走訪、調研、討論得出:問題的解決要從問題的內部原因入手;
文化:綿竹年畫、川劇、羌族文化是當地富有特色的文化項目,但由于本地人缺乏文化傳承理念導致這些文化項目并未得到很好保護。德英樂的學生提出: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廣這些文化項目。
民生:首先德英樂的學生提出什么是社區服務的問題。為了找到答案他們坐遍小鎮公交,大熱天穿著西服拜訪鎮政府和當地居民,較后發現社區服務的概念不是一味給予,社會責任感不等于愛心捐款。而是盡自己所能認識社區,發現問題并為社區居民過上更好生活做出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通過與當地教育局領導、學校校長進行訪談,學生們發現當地教育資源充足但生源一直在減少,而類似與德英樂學校的交流互訪正好能幫助當地學生和老師打開眼界,了解教育對人生的意義。
旅游:遵道具有一定自然優勢,但地震影響了人們對當地旅游行業認知,加上經營者缺乏營銷意識,無法持續吸引游客。學生利用設計師思維,從現狀和需求出發,設計了農家樂項目,希望為當地旅游行業注入活力。
收獲滿滿的互助成長之旅
今年暑期,互助成長項目以結對方式組成調研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完成項目調研,兩地學生通過共同設計、學習、探討和實踐,實現積極影響,互助成長。
在去年互助成長項目的基礎上, 今年更加深入地聚焦在特定領域進行調研:
經濟組:聚焦遵道地區茶葉經濟,走訪了茶莊,了解茶葉文化及當地茶產業對經濟的促進;文化組:聚焦音樂的教學以及羌族文化的學習與傳播,走進遵道地區羌族特色學校清平學校,開展實地調研與教學教育組:聚焦學生夢想以及價值觀的形成與實現,為九龍學校再生育子女進行教學;民生組:聚焦扶貧計劃,采訪遵道扶貧就業辦的張書記,了解當地扶貧與就業計劃,幫扶民眾走出貧困,同時聯系愛心企業家,對九龍學校進行圖書捐贈;旅游組:聚焦當地美食對旅游業的影響,采訪分管旅游的副鎮長,走訪了特色農家樂、民宿等。
在實地調研的同學,每組成員將完成于當地社會有積極影響的事情,例如:
民生組帶貨計劃,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旅游組完成美食圖鑒,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藝術文化組開展藝術啟蒙,幫助學童打開音樂藝術之門......

互助成長項目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暑假的遵道之行,帶給德英樂的學生哪些思考?又給遵道的學生帶來了什么啟發?
經濟組
Lance Lu
上海德英樂學院
遵道,一個心馳神往的地方,如今終于踏上這片熱土。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難忘的經歷。作為一名經濟學的學生,我想用所學經濟學知識來幫助遵道的經濟發展,于是我們走訪了當地的茶莊。茶產業是遵道地區一項很重要的經濟支柱,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以及流傳已久的制茶工藝。茶莊的主人邊沏茶邊講述茶文化及歷史,我們也堅信遵道茶走出遵道被更多人認可。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謀發展是迫在眉睫的,企業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搭乘全球經濟的順風車,提升遵道經濟水平,是我們和遵道民營企業都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除了對遵道地區茶產業的深入調研,我們還收獲了意外的驚喜。遵道學校的學弟學妹從剛開始的稚嫩害羞,到后來積極探索勇于提問,積極思考。希望他們在將來的日子里,不斷探索,勇攀人生高峰。
Yulia Ma
上海德英樂學院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遵道參加互助成長項目,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次在茶莊的交流與探討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除了茶文化知識的補充,更多的是關于如何改進產品以及銷售的環節,如何優化企業的管理:從采摘到制作工藝,從設計到包裝,從品牌營銷到線上線下渠道,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當然,這些理論還適用于更多的當地民營企業。
我喜歡遵道,不僅因為山水和美食,更因為遵道有著淳樸樸實的民風,以及積極努力的人們。
楊同學, 七年級
四川遵道學校
我非常感謝上海德英樂學院這次項目,通過對家鄉茶業的實地探訪,使得我對企業經濟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還讓我明白到一個企業想要發展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協作和努力的。社會在向前,時代也在不停進步,各行各業的人們都以新的形象在這新的時代。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同樣也要與時俱進,以新的特點去適應新的時代。感謝馬Yulia姐姐和Lance哥哥這幾天的關照及指導。我將更加積極參加此類活動,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
劉同學, 八年級
四川遵道學校
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經歷,這幾天我們調查了趙坡茶仙谷。從起初的什么都不懂,到后面我才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分工,互相包容,尊重以及理解。對于大哥哥大姐姐來說,他們可能更多的是要怎么去完成這個任務,而我們想的就是怎樣去幫助他們。說實話,經過這幾天的調查,收獲其實不止這么一點,較重要的是在未來我們應該怎么繼續把這個往下做,以及如何把這件事做得越來越有意義。
藝術文化組
Liz Li
上海德英樂學院
在飛往遵道之前,我腦海里閃現過無數個場景,關于藝術和遵道的孩子。這次我是帶著教學任務而來,希望孩子們能對音樂、對樂器產生興趣。令我驚喜的是,遵道的孩子們很認真,學習口風琴,學習樂理,學習如何團隊合作完成一次演奏。這些也都是我在德英樂的音樂課上領悟到的,希望對遵道的孩子們有幫助。
羌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想要保護他們的文化不是一件易事。通過采訪清平學校的馬主任,我們了解到羌族文化在清平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并且融入到了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今年是這個項目的第六年,學校里的羌族兒女數量僅剩一名,但是清平學校依舊沒有放棄這個項目,因為他們堅信不只有羌族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其他民族的人也能從中學習,并幫助羌族人民將他們的文化延續下去。在經過六年的探索,研究后,清平學校決定對羌族文化這個課題結題,但即使課題結束了,羌族文化中好的部分會永遠存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永遠影響著代代學生和老師。在這個課題中,政府支持,學校努力,家長和學生又能夠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正是這樣多方的努力,羌族文化才能在清平學校,乃至整個清平鎮都得到良好的傳承,發展。
我感恩參與這次項目的所有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得遵道之旅變得獨特,值得回憶.
何同學, 八年級
四川遵道學校
回想近十天的生活,感覺十分的充實,每一天都會發生一些有趣新鮮的事情,采訪是我從來沒有接觸嘗試的事情,當時被安排要對清平學校的老師采訪的時候,十分的緊張,但還是在采訪的時候能說出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體驗。并且和小朋友們一起學音樂,非常的開心,有趣快樂。
在這次活動我收獲了許多,成長了許多,看見了另外一個自己。
希望我們能再一次相遇!
民生組
Janet Zheng
上海德英樂學院
我是民生組的新成員,也是遵道小朋友的大姐姐,帶著對遵道的熱情與好奇,我們開始了民生之旅。從互相陌生,到信任與合作,我們經歷的不是破冰游戲,而是一場場實操:走訪當地學校、政府部門、查閱資料、討論......已經記不清多少次看到遵道當地的民生狀況,淚眼模糊。在走訪九龍學校之后,我們聯系并對接了愛心企業家,為學校捐贈圖書。
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次實踐活動,來到了這里,才發現,這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想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當地的人們,以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遵道是個神奇的地方,來了就會喜歡上這里,明年我還會繼續遵道之行,為了遵道,也為了我自己的夢想。
蔣同學, 七年級
四川遵道學校
我是四川遵道學校的一名學生,有幸參加互助成長項目。
我們走訪了遵道縣鄉村學校、九龍學校,市政府,清泉村;我們調查了九龍學校的困難,了解清泉村的經濟支柱,例如核桃等其他農作物;我們采訪了負責扶貧就業工作的張書記,了解政府扶貧的方式等......做為遵道的孩子,我想為自己的家鄉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想幫助貧困家庭。
做為遵道的學生,我很感激萬科以及上海德英樂學院給我們帶來的各種便利,我非常崇拜德英樂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給了我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教育組
Sean Zhang
上海德英樂學院
遵道總是給我帶來意外的驚喜
從較開始的計劃到一步步按照計劃完成自己的目標,收獲的將不只是紙面上的數據。在一次次的采訪過程中,我會逐漸發現一些自己以為已經非常清晰的部分,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罷了,這對項目的后續發展非常重要,也是我能夠深入開展項目的很重要的因素。我會開始思考,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我所堅信的東西,可能并不適合。思考的過程很重要,思路也逐漸清晰。遵道,我將與你同行!
Emily Li
上海德英樂學院
在遵道的十二天里,我和教育組的其他小伙伴通過走訪的形式從愛好、專長以及學習目標等方面對遵道學校的同學們進行了一定的調研。在了解到當地學生有限的出路以及學習資源時,我自身對“為何要學習”這一問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希望能夠在之后有機會創建一個與孩子們進行深入交流和互助的項目。除此之外,同行的組長和學長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周全考慮也讓我找到了榜樣。
旅游組
Jessise Shen & Eunice Huang
上海德英樂學院
此次遵道之行,旅游組走了很多地方,聽了很多故事,嘗了很多特色當地美食。這個小鎮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驚喜,有安逸的“中國小瑞士”——太平水庫,有歷史積淀的玉妃泉,也有空氣中彌漫著茶香的趙坡茶仙谷。我們記錄下了這些美好,用我們自己的額方式呈現這些美好,用我們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并且能感受到小鎮的美好。
從較開始選擇做遵道美食圖鑒,到后來實際探訪當地農家樂,發現當地農家樂同質化比較明顯,于是開始拓展我們圖鑒涵蓋的范圍,增添民宿和旅游景點的板塊,改進我們的方案。從開始對于疫情后當地的旅游業現狀一無所知,到杜鎮長一一詳細回答了我們的疑惑;從較初我們只是拿到一份當地特色的農家樂列表,到較后四處打聽當地的特色美食和景點。我們經歷著從無到有的12天,從你我他變成了我們,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學校的老師,亦或是當地的農家樂老板,都耐心的為我們提供幫助答疑解惑。
十六七歲的我們披荊斬棘來到這個小鎮,希望為小鎮做出一些貢獻和改變,感謝小鎮溫柔的呵護與包容。
楊同學, 七年級
四川遵道學校
這次與上海德英樂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我增強了對大自然的了解,對家鄉文化和美食的認識。
我們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地方,去了解不同的知識,其中令我記憶較深刻的是茶園之行。
茶園的工作人員熱情的接待了我們,邊沏茶邊講述茶文化知識,沏好的玫瑰花茶聞起來有一股很淡淡的玫瑰花的香味,經過六七泡的茶喝起來依舊保留了淳厚的茶香味。
品完茶之后,她講述了遵道的歷史故事。遵道景點:馬跪寺,玉妃泉,鴛鴦湖,白云山等的歷史。感覺自己做為遵道人,竟然還有那么多不了解的遵道故事,激發了我對家鄉迫切的探索之心。
美食是我們旅游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銅鍋,燒烤,水煮肉片等都是遵道當地的美食。民宿也是家鄉新興起來的,來到遵道的游客喜歡入住民宿,屋內外空氣清新,邊喝茶邊聊天,拋卻煩惱與壓力,享受遵道給游客帶來的心靈解壓。
天氣雖然炎熱,但我們收獲很多,學習了很多知識,我也將不斷探索,不斷進取,期待下次互助成長之行帶給我更多的驚喜。
指導老師說
Ms Lydia Liu
德英樂總帶隊老師
民生組/教育組指導老師
我全程參與了民生組和教育組的項目構思和實踐,還記得行前的某個晚自習,民生組的Jerry同學和教育組的Sean同學找到了正在值晚自習的我,民生組希望了解疫情后遵道地區的貧苦人口和就業現狀,而項目執行中,他們采訪了分管就業的張書記,去到了貧困村清泉村了解了農產品,對接了當地一所寄宿制農村學校進行圖書捐贈,回到上海他們思考如何能助力貧困戶幫他們帶貨農產品。教育組好奇著遵道的小朋友們每天都在思考什么問題,又是如何規劃未來,帶著而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他們走訪了遵道近20位學生的家庭,看到他們心中較純樸的夢想。交流的過程也非常有意義,他們給當地孩子帶去了更大的世界,也鼓勵引導著當地的孩子把夢想照進現實。項目的后面幾天,教育組的孩子有機會參與了當地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再生育子女補習班的教學活動,這個孩子的父母都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骨肉而進行了再生育,年齡已經非常大無法支持到孩子的學習,當地政府幫助這些家庭要求每個學校開辦再生育子女補習班。教育組的孩子走進了這些孩子,和他們交流學習心得,還開展了幾節數學語文課,這個過程自然而富有價值,這些來自再生育子女家庭的孩子們被看見被聽見,也感受到了社會的愛,而民生組和教育組的每一步都帶著美好的期許和祝福。
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們采用了老帶新的方式,幫助新成員較快進入狀態,投入到項目開展中來。其中4位老成員,他們對遵道項目的殷切向往和始終如一的初心讓我十分動容。在討論項目方案的過程中,孩子們訴說著去年的種種收獲,也道出了思考和遺憾。今年他們帶著對于遵道地區發展的反思和回饋,繼續從經濟,旅游,民生,教育和藝術文化五個領域更加深入地了解、探索。較后的復盤和總結會中,德英樂的孩子們和遵道孩子訴說著這些天的經歷,坦誠地贊許和鼓勵著對方,互助成長也在此刻真實的發生,也讓我看到了德英樂學子如何帶著愛和責任走向未來。
Ms. Molly Li
德英樂帶隊老師
藝術文化組/教育組指導老師
行前,藝術文化組和教育組的孩子就很積極地拉著我交流。文化組計劃中一個重要部分是樂器教學,為了更好完成這部分內容,德英樂的少年反復琢磨學生人數、樂器種類、樂曲的數目和難度、教學課時安排等等細節,又由于對當地學生的基礎不了解,Liz Li帶了好幾套可以應變的教學方案到遵道學校。為了了解當地孩子的興趣目標,教育組的孩子們積極探討,反復修改,制定出切實可行地問卷調查,結合面對面交談,幫助她們改善教學,幫助遵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第一節樂器教學課上,Liz Li拿出準備好的樂器,半靠著第一排的課桌,笑瞇瞇地說著,這次的樂器教學并不是為了表演什么節目,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愛上音樂,試著用音樂來表達我們的情感。
孩子們被這種態度感染,珍惜這次難得的樂器教學,他們認真的學習,進步神速。在第二次教學之后,這16名遵道的小朋友已經可以整齊合奏《小星星》這首樂曲。在這之前,教學計劃只有兩首歌,而錄下來這一段24秒的視頻后,Liz Li激動極了,當天下午,就選定了第三首教學曲目——《義勇軍進行曲》。
六個小時的樂器教學當然不能算長,但是帶來的感動不限于課前文化組孩子們的認真準備、分工合作,也不限于順利演奏之后的天真笑容,而是可以延伸到課后小巷里傳來斷斷續續的練習聲,更可以是口風琴吹出的快樂和愛。
Mr. Derek Li
德英樂帶隊老師
經濟組/旅游組指導老師
遵道之行是一次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鍛煉;增長了同學們自主學習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增進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感情,也提高了老師和同學們生活技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這次遵道之行,我主要負責旅游和經濟兩個小組。
經濟組的Yulia和Lance,則是對當地茶葉企業做了系統性的分析和調研,了解和當地的丹陽茶葉品種,孩子們都覺得遵道的茶葉有自己的特色。遵道茶葉雖好,但缺乏宣傳鮮有人知。Yulia和Lance針對這個問題,增加了年輕人更喜愛的包裝設計,在當地茶藝傳承人陳阿姨的幫助下,對茶葉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挖掘,并自己整理資料,計劃之后的茶葉把工藝和歷史文化寫入其中。
旅游組的Jessise和Eunice,從第一天開始工作就格外認真。兩個人的計劃是做一個九龍(遵道)鎮的農家樂美食和民宿旅游圖鑒。為了做好圖鑒,小組走訪了十余間農家樂和民宿。在發現有些民宿有經營項目過于單一、缺乏特色后,小組成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也在實踐調研過程中,加入了具有特色的當地旅游景點(玉妃泉,九龍里,太平水庫等)。兩位參加項目的當地小朋友,從一零基礎開始,到較后成為小向導,幫助圖鑒配圖,一起出謀劃策,對旅游業有了新的認識。
值得回憶的經歷還有好多:學生們還參觀了512漢旺地震博物館;給Lyida老師和Sean Zhang同學過了個特別的生日;在對當地果園調研中,小組成員還機緣巧合的成立了wink葡萄小分隊等等。這次遵道之行,不僅充滿了歡聲和笑語,也充實且有意義。
四川遵道,未完待續
遵道,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一個讓我們放不下的地方,無論身處何方,無論從事什么,心里都裝著遵道,總想著能為它做點什么,經濟、民生、教育、文化、旅游都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10月17日,DTD TALK,期待更多遵道項目的精彩分享,解鎖遵道調研更多干貨,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