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從改革創新中崛起的城市,教育是根基,更是其創新精神的載體。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教育的發展始終與城市同頻共振,促進這座城市的跨越式和高質量發展。
坐擁大灣區豐富的產業資源,深圳的家長、學校、社會如何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面對不確定性的世界,青少年在高中期間尤其要培養哪些能力和素質?民辦高中應如何創新,助力深圳青少年勇敢、從容地走向世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大灣區“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過程中,也在大力推進教育先行示范,深圳市明德實驗雙語學校(下稱“明德雙語”)等多所學校鏈接各方資源,持續追尋與探索創新教育,特色明顯。
明德雙語正依托大灣區豐富的產業專家資源,連接全球高校和公益機構,希望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
深圳市教科院原院長、深圳大學教授葉文梓表示,過去深圳教育經歷了初創、追趕、摸索階段后,未來可以在培養個性化創新人才上走出新路子,借力歷史機遇和城市資源優勢,實現變道超車、先行示范。
鏈接產業資源
創新實踐助力青少年成長
如果有這樣一所國際化高中,學生在學習學術課程之外,還可在大灣區名企專業導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合青少年、有教育意義的社交工具,或跟著康奈爾大學教授學習人類生態學理論課程、在建筑師指導下將學校某個獨立空間改造為咖啡館和潮牌店,也可與公益機構、非遺傳承人一同開發文創產品,在改造后的店中銷售,收益捐贈給非盈利機構,從而讓學生在學術、實踐、公益方面都享有豐富的學習機會、各界導師和機構資源,對學生和家長是不是有一定吸引力?
這并不只是設想,這樣的創新實踐正在深圳的民辦高中成為現實。
明德雙語執行校長程蓓婷和團隊在與大量家長交流后發現,深圳中學生的家長最關注四個層次的問題:怎樣挖掘孩子的興趣?孩子的興趣怎么帶動學習齊頭并進?如何讓孩子有恒心把興趣發展為特長?孩子的興趣、專長怎樣與求學、就業掛鉤?
深圳的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誕生和匯聚了騰訊、華為、大疆創新等一批創新型企業,擁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超過2000家。如果能夠盡可能地利用深圳的產業資源,學生將有機會活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尋找到自己本科申請、未來事業的方向。
基于這樣的辦學思考,明德雙語設立融合理論學習和產業實踐的跨學科創新實踐課程,不滿足于到企業參觀或邀請企業專家與學生交流,而是邀請文化、藝術設計、音樂、體育、科技等眾多領域的專家在課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產業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前沿案例、應用方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各行各業,幫助學生在高年級時創造出有產業應用潛力的個人作品。
明德雙語面向不同興趣的學生開設了人文社科、經濟管理、設計、音樂四個通道,希望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體驗中找到興趣點、發掘自驅力,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未來的成長方向。另外,學生們參與現實世界的項目時常用到理論知識,反而會讓學生更有動力學習相關知識。
明德雙語坐落在深圳大鵬新區的山海花樹間,推崇明德、躬行、勇敢、從容的價值觀。
為了更好地“陪著孩子走”,明德雙語為學生配備的六人“成長導師團隊”中包括公益導師,導師會帶著學生從三年的維度去思考、設計公益項目,加深公益體驗。在生活導師、學術導師、申請顧問外,還有常春藤學校在校生或畢業生作為學長、學姐及來自企業的職場導師與學生交流。打開世界后,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工作角色,了解職業發展上的可能性,有助于他們明晰發展方向。
“高中生要有勇氣參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中了解、理解社會,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對于企業、研究機構、社會機構一同參與到高中教育中,我特別支持和期待,也對這些社會組織的擔當充滿敬意。”葉文梓見證和觀察深圳基礎教育變化20余年,他告訴記者,學校與企業等社會資源聯手,為高中生打開了世界,孩子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企業如何成長、技術如何創新,看到行業前沿,還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所處的時代。
在葉文梓看來,要激發孩子的主動性、驅動力,成人一定要學會理解、尊重孩子,給孩子探索的空間,不要強求孩子按照成人設計的軌道走。他說:“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家長和老師在前面帶著孩子走;初中、高中階段,陪著孩子走;大學及以后,站在后面看著孩子走。家長和老師一定要站對位置。”
激發驅動力
培養價值觀確立人生志向
高中階段是人格體系初步成形的時期,家長和學校應引導青少年培養哪些能力和素質?
葉文梓告訴記者,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基本形成的關鍵階段,職業興趣開始顯現,應注重培養學習能力,自我調節與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融入社會的心態、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了解世界、了解時代,逐步確立人生志向。
“一個人不是什么樣的理想都能實現,但沒有理想肯定走不遠。”葉文梓強調,孩子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教育的結果,如果一個孩子只在“三點一線”的空間中成長,脫離社會生活,難以了解真實的世界,就很難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心。
同樣重視培養拔尖人才,深圳科創學院創始合伙人、副院長于盈關注學生在大學階段的新教育,她2021年走訪國內20余所高校后發現,即便是排名特別高的學校里,也有不少學子感到迷茫,近半學生選擇考研,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是主要原因。
在于盈看來,教育應注重與現實世界的連接,讓孩子探索真實世界,找到興趣所在、驅動力,經歷歷練和失敗,逐漸積累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和信心,未來面對困難時才不容易被打倒,跌倒后也有勇氣重新站起來。
如果能盡可能地利用深圳的產業資源,深圳學生將有機會活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尋找到自己本科申請、未來事業的方向。
程蓓婷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她認為高中階段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驅力和跨文化融通能力,啟發和支持學生探求真知、解行并進、充盈內心、關懷未來,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機會體會到幸福感、責任感,并習慣這種感覺。
明德雙語坐落在深圳大鵬新區的山海花樹間,正依托大灣區豐富的產業專家資源,鏈接全球高校和公益機構,希望以創新的教育體系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在這所充滿藝術感的民辦高中,明德、躬行、勇敢、從容是重要的價值觀。明德即內心豐富、有責任感、幸福感,躬行即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在此基礎上,勇敢、從容的心態尤為重要,既要敢為人先、創新進取,也要心正、包容。
“面對復雜的世界,既要培養能力,也要修煉心態,這對學生們未來走好更長的人生路也將有幫助。”程蓓婷認為,除了開拓創新,深圳城市的另一大特色是包容、開放,整個城市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有問題也秉承著一起去解決問題的正面心態,而這些和明德雙語希望通過公益、社會服務所傳達的價值觀是一致的。
值得關注的是,明德雙語將公益放在重要位置,鏈接國內外有數十年經驗的多家公益機構,讓學生系統性參與全球公益項目,在真實的項目中發現自己想要什么、能為他人創造哪些價值。根據程蓓婷的經驗,深度參與公益可讓學生產生幸福感、使命感、價值感,興趣與使命掛鉤后目標感更強,讓學生有恒心將興趣打磨為專長。葉文梓認為,面向未來的教育應更多樣化、個性化,充分尊重個人的差異性,要讓教育適應個人,而不是讓個人適應教育。“一座城市可以看作是一所開放的大學校,社會資源都可以動員運用起來,為創新型人才打造多樣的實習基地、實踐平臺和成長舞臺。”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南方日報、南方網,記者馬芳,僅作分享之用,若有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