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何選擇陶瓷文化?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兒童的興趣。”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并落到實處,是當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陶藝教學寓教于樂,正是一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引導。
陶瓷文化課程是一門集歷史、科技、技藝、創造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對于材料、造型、裝飾、色彩、肌理以及制作工藝的參照,陶藝與其他的藝術形式存有很大的差異性。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工藝與制作,才構成了語言與表現形式。
中國是瓷的母國、陶的故鄉。陶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它歷史悠久、揚名寰宇,以物載道,蘊涵著深厚宏博的中華文化精神。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陶瓷器皿在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從日常用品到藝術收藏品,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陶瓷藝術以其獨有的特性,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空間,已漸漸成為現代人所熱衷追求的一門藝術活動。
2、為什么選擇開設陶瓷文化課程?
我們的課程具有兩大優勢:
1、專業課程的渠道引進
2、專業設備及材料作為教學用才
在設備設施方面,學校根據大學陶藝專業標準采購一體化的陶瓷制作設備,在以安全第 一為主要條件的前提下,滿足陶藝教學、學生作品實現成型制作的整個過程。
在教學用具方面,我們從中國瓷都景德鎮采購富含礦物元素的瓷泥陶土,均為無毒無味的天然礦物泥材,柔軟濕潤,可塑性強,親膚觸感好,富含礦物元素,有益于人體,擁有愉悅且安心的制作過程。
陶藝文化課程的設計既滿足了學生動手能力、感官好奇、追求新事物的發展需要,又實現了中華文化瑰寶的技藝傳承。
此門課程選擇可以引起學生感興趣的、操作性強的、利于學生發展的陶藝知識和技能,結合非遺手藝的技藝與理論,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內容。
陶瓷文化課程主在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個性的重視與創新的意識,開發學生無限的創新潛能。
陶藝文化課程的學習堅持,可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性思維,動手能力,空間結構想象力,物體融合思維等,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得到更多方面的全方位發展。
在課程教育方面,我們具有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且將動手實操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達到寓教于樂的興趣效果;
學校秉承了發揚中華文化的傳承精神,與來自景德鎮&山東兩大文化之都的鳳凰窯陶瓷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室進行陶藝方面的課程合作。引進非遺陶瓷微雕捏塑陶藝家曲俊蒙老師研發的《中華傳統文化陶藝課程》,打造中國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微雕捏塑”為核心內容設計的陶瓷文化教學課程體系。
課程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陶藝課程沿襲自非遺陶瓷微雕捏塑傳承,非遺陶瓷微雕捏塑包括含了中國歷朝歷代的建筑文化和服裝文化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陶瓷微雕捏塑技術為核心,以鳳凰窯的代表作【七十二道制瓷工藝陶序圖】微雕捏塑為載體,以寓教于樂的方向設計課程內容,創立《七十二道制瓷工藝陶序圖》為教材,配以相關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授課計劃。通過對《七十二道制瓷工藝陶序圖》教材的透徹學習,培訓授課教師了解課程的核心和構架,深度理解教學方向,掌握課程內容、陶藝技藝及實操步驟、多元知識的融合,以及課堂實踐應用、陶藝活動如何開展等。
中華傳統文化陶藝課程所包含的兩大核心部分是:
一,通過中華文化陶藝課程的學習,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中國古建筑。包含四合院,馬頭墻,飛檐斗拱,亭臺樓閣,水井磨盤等,達到深刻記憶博大的中華文化,以此接觸歷朝歷代的建筑文化、服裝文化,甚至是其他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服裝文化。
二,通過中華文化陶藝課程中建筑文化和服裝文化的學習,以中華成語故事為載體,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偉人故事,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當地民俗故事等濃縮成一個完整的場景作品將故事更生動直觀的體現,實現寓教于樂,深刻記憶的教學方向和理念。
以上所述,陶藝課程的傳承革新,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生們喜愛的陶藝課程融合,通過對陶藝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探索和認知的興趣,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深刻了解到中國古代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樣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在哪一個年代,有什么有趣的歷史典故等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掌握,讓中華傳統文化被完整的傳承,而不是在課堂上背書一般的去死記硬背。陶藝課程的趣味性與學習融合在一起,不僅鍛煉了手、眼、腦的協調性,還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及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達到真正的寓教于樂的效果。
教師陶藝培訓課程火熱展開,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三亞外國語學校秉著寓教于樂、傳承文化的教育精神,與非遺陶藝家曲俊蒙老師攜手打造中華文化藝術教師培訓課程,旨在讓學生們收獲更多精彩,發現自我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