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的英文著作《吾國與吾民》在英美的普及度甚廣,讓西方人開始了解中華文明。想來也是,老舍筆下的北京百態或者魯迅筆下的中國人性被翻譯了之后便黯然失色了,只有出自作者筆下的原汁原味才夠引人入勝。林語堂的才華與幽默,字里行間迸出的機智,讓人觀止,尤為贊嘆非母語敘述英文運用的純熟煉達,讓人遐想他學習英文的過程。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語言習得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習得的語言可以成為母語"。哈佛大學的學者Roger Brown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學者Dan Slobin曾對孩童學習語言做了大量研究分析,并發現無論學習何種語言,孩童在語言習得的行為方面是共通的。也就是說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接受雙語教學的孩童是有可能掌握雙母語能力的。
仔細觀察每個人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并沒有旁人教授語法知識、用詞結構,人們不過是從咿呀學語、開口模仿、到不斷地嘗試重復,直到能準確地表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通過吃、喝、玩、樂從生活中自然習得的能力,也是語言習得較自然的過程。
聰明如你也發現上述種種像是天賦一般的能力即被稱為“語言習得 ”(ru yu de shui),而不是我們常說的“語言學習” (sheng bu ru si )。前者就像獲取母語能力一樣,自然而然地掌握一門語言并能運用自如;后者是我們更熟悉的通過上課的方式熟悉規律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對比這兩種方式不難發現,一種模式是在學外語,而另一種卻是在用外語學習。比如在天悅沉浸式英文課堂上更關注語言的自然習得,老師們會有意識地避免“教”,讓學生自然地用英文學習學科知識。在這樣的英文環境中,學生的關注點更多是新知識、新任務,而忽略了作為第二語言的陌生感,非但不懼怕表達,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活動,調動探究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習得了新的語言。
沉·浸·式·教·學
既然談到“語言習得”,就不能不說說“ 沉浸式教學法(Immersion)”,即母語式教學法。這種語言教學法起源于加拿大雙語區,在北美從發展到普遍推廣,已有近50年的歷史。英文沉浸式教學,就是把學生“沉浸”在英文的環境中,通過學科學習和生活習性對語言進行滲透,從而引導學生自然習得英文,用英文溝通、解決問題,養成英文的思維習慣。天悅英文沉浸式教學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為根基,導入鼓勵式、情境感、動態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具有獨特的“雙母語”特點。
在天悅,英文沉浸式教學不僅拓展語言學習途徑,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習得和學科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英文的能力,尤其是高年級加入大量研究項目和論文寫作更鍛煉了學生用英文進行邏輯思維和表述的能力。是否能用“英文思維”進行邏輯分析和表述是學習英文的更高緯度,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中國學生很努力地學英文,學出來也是Chinglish的原因所在。天悅的英文課堂則鼓勵學生成長為具有創造力、批判力的思考者,發展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并支持將所學的內容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系,為即將成為全球的年輕學生面對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語言本是生命永恒流動的軌跡,無外乎捷克前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曾說:“你會的語言越多,經歷的人生就越多。”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旅途上充滿了樂趣和挑戰,天悅渴望與你進行一場“背離語言本身的冒險”,一起在不同文化中間穿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