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就是孩子習慣養成的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也是各種不同的基礎教育所必須追求的,這不光是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是這樣的理念。
當下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就是考試。我們的一切行為、做法的目標就是通過考試,你必須得通過,否則就被淘汰。小升初要考,初升高要考,高中升大學要考。統一的考試就是統一的試題,統一的標準答案,答案只有一個,不可能有兩個,有兩個就沒法考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考試的目的。考試就是當下中國基礎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們稱這種基礎教育為“應試教育”。
2.什么是教育的差異性原則?
教育有若干個原則,其中較重要的原則是“差異性原則”。人是存在差異的,不是機器人,不可能只有一個標準、一種型號。人的邏輯思維、記憶力、形象思維等都有差異的。
可是中國當下的教育完全違背了“差異性原則”,因為我們考試只有一個標準,勢必就帶來一個結果:通過考試,往下篩選,簡單地說,應試教育就是一個篩選教育。
如果依據教育差異性的原則,當你進入篩選的系列,就只有兩種可能。一個爹媽給的這個孩子聰明,會死記硬背,適合這種標準答案的考試,那你的孩子就考上了;還有一種爹媽給的孩子在這種考試中不具有優勢,你就被淘汰了。中國的高考錄取率只有25%,75%被淘汰。這就沒有遵循教育的規律。
當下的應試教育,即篩選教育,已經決定了在大排隊里面去做一個答案,比如填空,添A,你就正確,添B,你就錯誤。填完之后,就把所謂的精英,就是會死記硬背的聰明人,適合這種考試方式的人篩選出來,這違背了教育的原則。
3. 什么是雙語雙文化教學?
雙語雙文化顧名思義指的是母語母體文化和第二種語言和文化。現在,不少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他們送到國外,其實這里面潛藏著不少問題。首先,孩子是不宜太小離開家庭,離開自己的母文化的,因為畢竟另一種語言世界和文化體系差異很大。其次,小孩在世界觀還沒形成的時候,母文化對他而言非常重要。現在經常把在美國出生的中國小孩稱為“香蕉人”,就是他內外不統一,表面上看上去是中國人,實際上他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包括許多思維習慣都沒有母體的影子。
作為中國人,在雙語雙文化的環境中學習,比把孩子直接送到沒有母語母文化的國外環境去讀書要好得多。一些早期出國的小留學生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他們接受了西方很先進的東西,但是內心很痛苦,找不到歸屬感,東西方哪邊都不搭,所以母語母文化的熏染對中國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中國人掌握好母語,擁有母文化一定是較主要的,然后才能談及國際視野、國際情懷,以及精通西方的文化。匯佳的教育正基于此,未來,雙語雙文化的需要會越來越強烈。
4.中國孩子如何接受國際教育?
首先要把國際教育的原理搞清楚,不能簡單地認為凡是外國人提供的教育就是國際教育。我們現在很多人有一種習慣思維,即發達國家的教育是正確的,是基于人性的,是基于孩子習慣養成的教育,所以,往往簡單地說,美國教育好,澳大利亞教育好,英國教育好,等等。
當然,除了中國的應試教育外,發達國家的教育總體還是基于習慣養成的教育,是一個好的教育。但凡有條件,你就要選擇一個基于習慣養成的教育體系,至于這個教育體系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或者其他國家的,這要看你條件。
總而言之,中國孩子的國際教育,首先要選對的教育,即:基于習慣養成的教育;第二,因為你是中國人,所以雙語雙文化教育中,基于中文的母語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這兩件事弄清楚了,至于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上學就不重要了。當然,在中國,你選公立教育,你就選錯了,如果你要去國外,也要較大限度地選擇中國特色的雙語雙文化學校,這是比較好的選擇。
5.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區別是什么?
公立教育是公共財政給全體國民提供的基本教育,其趨勢一定是公平化,但目前我國公立教育資源極其不平衡,沒有完成公立教育的使命,違背了教育規律。私立教育是用非公共資源創辦的學校,提供全體國民的不是基本教育,而是差異化教育,以滿足社會的選擇性需求,選擇性教育是社會的職責,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
就基礎教育內容在教學大綱知識點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沒有什么差別,但是為什么培養出來的人才卻表現不同,其關鍵是培養方式的迥異。中國公立學校搞得是應試教育,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判學生的優劣,決定學生的命運,完全忽視了人的差異性,脫離了老祖宗傳統的因材施教的原則。這種應試教育老師永遠是威嚴的師長,孩子必須死記硬背,做大量的模擬試卷,甚至進各種補習班學習,以提高應付各種試題的熟悉程度。
作為批民辦的私立學校,匯佳是一所國際學校,推行的是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的國際化教育。與發達國家學校相比,匯佳又具有基于母語母文化的“雙語雙文化”的優勢。匯佳學校倡導的是快樂教育,培養各種不同能力的人,給孩子以自尊和自信,而不是篩選和淘汰;因而,匯佳的課堂教學以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不同能力,老師不是站在講臺上教授知識,而是與孩子們一起,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在開放式的課堂中引領孩子們一起探究知識,以培養孩子們擁有在世界舞臺上發聲的機會和實力。
從全球角度看,越來越多的國家崇尚探究式的IB教育。2010年,美國教育白皮書指出,美國的國民教育正在落伍,拖了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全球用IB課程的學校越來越多,其中發展較快的是美國,美國許許多多的公辦學校都在引進IB標準,開設IB教育,同時美國私立學校也在引進IB標準,不再使用美國的國民教育體系。同樣,由于A-Level的許多特征都是英聯邦模式的,不適應全球以探究為中心的教育的大趨勢,正處在滑坡階段。
我們有許多家長要送孩子移民,去美國讀書,面臨學校的選擇。選學校要看它是不是采用IB標準,這點很重要,美國的許多學校使用的是國民教育標準,不是IB標準,這些課程是有差異的,而且差異會越來越大。現在美國的高中課程,AP,A-Level都是一些課程的考試標準,但越來越不能適應對現代人的需要。
現代人要具有探究能力,這是現代人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IB在這個問題上抓得非常緊。IB是一個全球的標準,IB組織的教育大綱每五年更新一次,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它越來越顯現出探究型學習,引進許多高科技的東西。作為一個國際標準,它有別于英聯邦的A-Level和O-Level,而且差異越來越大,是現代教育追求的一個教育模式。基礎教育必須回到教育規律上來,重視小孩的習慣養成,這很重要。從全球的角度來看,IB和英聯邦的A-Level和O-level不一樣,IB強化學生的習慣養成,這也是為什么IB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采納。
7.請介紹一下匯佳學校的師資情況?
作為中國較早成立的私立學校之一,匯佳是中國人創辦第一個IB學校,也是個允許招收中國學生的IB學校。從1993年建立至今已有26年的歷史,26年的私立教育的經驗積淀,除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被全球前50名的大學濾去的IB高中畢業生,更造就了一支強大、穩定的中外教師資隊伍。
匯佳是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學校,無論在管理還是教學方面,匯佳在“新型、高品位、國際化”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摸索出一整套完整的基于母語母文化的“雙語雙文化”的教學體系,在匯佳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匯佳中外教師熱愛匯佳的教育事業,了解東西方文化,致力于中外教師的強強聯合,把匯佳打造成為所有學生都能展示各自獨特個性的舞臺,更適合學生實現IB教育的十大目標。
從教師管理機制上,匯佳學校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專業化培訓和出國培訓的機會和個人成長及事業發展空間;為具有挑戰精神的教師,提供了公平、穩定的制度,從根本消除了教師流動性隱患。
完善的人事制度,靈活的用人體制,也是匯佳能留住教師的基本。雖然,在中國的外教的流動性大是很正常現象,外籍教師通常會根據自己需求,調整工作、回國工作等,但匯佳的校園文化留住了不少熱衷于匯佳教育事業的外籍教師,其中不乏有在匯佳學校工作了近10年的外籍教師。
8.請介紹匯佳在新加坡設立的中國海外第一家國際學校的情況?
2006年,匯佳在新加坡創辦了“中國國際學校”。這是中國大陸教育機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中國國際學校。新加坡“中國國際學校”初創階段,選我們學校的多數都是外國學生,其比例較高達到85%,我們的教學語言是英文和中文,那些黃頭發藍眼睛的小孩都能講中文,非常受外國人的歡迎。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在境外辦的中國學校應該是中國人,但恰恰相反,根本就沒有中國人問津,除了歐洲人外,就是其他國家的人,如印度人,馬來人,韓國人,日本人,見不到中國人。現在我們受到挑戰了,中國人多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了母語母文化的重要性了,我們學校的外國學生比率下降到了55%,45%是華裔中國人。現在我們較大的挑戰,是中國人太多了,外國人提意見了,說你們中國人太多了,外國人太少了,我們說,你和中國孩子交朋友好啊,你會認識很多中國朋友,將來和中國做貿易好做啊,中國同學很重要啊。
9.匯佳小學部PYP課程是什么?有哪些特色?
匯佳小學部為5—12歲適齡兒童提供小學階段的完全教育。各年級教學均使用IB(國際組織)PYP(小學項目)課程框架,各學科書面課程全部基于《中國國家課程標準》,教學方法是使用積極的探究式教學,給孩子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究,提出問題,辯證思考,學會協作,建構知識,達到理解。
為了使孩子全面發展,小學課程中主要強調了5大要素的學習,即:除了給學生教授知識(knowledge)外,還要幫助孩子理解重要概念(concepts),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技能(skills),并付諸于行動(action)。
同時,在《中國國家課程標準》基礎上,匯佳小學部各課程還借鑒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國際標準課程文件,以尊重兒童學習循序漸進的規律,重點強調孩子各年齡階段應了解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各學科應理解的概念。
匯佳小學部倡導尊重每個孩子個性發展的快樂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除了開設語言(中英文)、數學、社會、科學、藝術、體育課程外,還為各年齡階段的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校本特色課程,包括鋼琴、計算機、游泳、高爾夫、馬術、舞蹈、繪畫、陶藝、書法、紙藝、科技工藝等。
10.什么是PYP教學?PYP教學的特色是什么?
PYP是“Primary Years Programme”的縮寫,意思是“小學項目”,是國際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的三大課程(PYP、MYP、DP)的基礎課程。PYP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培養精英學生的高水平國際小學項目。
PYP課程主要通過不同學科知識教學,提高學生對人類社會狀況的認識,找到不同文化、不同組織、不同群體之間經驗的共性。如在教授社會(即:歷史)學科時涉及一場戰爭時,傳統學校一般只要求孩子記住戰爭期間所發生的事件、時間、地點等知識,而在PYP教學中,學生除了學習這些知識點外,更要求孩子從自身的觀點、經歷和背景,通過集體協作來共同探討理解“沖突”這一概念,并發現和引發各種沖突的“原因”,找到更深一層戰爭的區別和共性。
因此在PYP教學中,超學科主題探究單元使孩子有機會把學習中遇到的本國或世界問題綜合在一起學習討論。同時這些主題探究單元也可以把相關的語言(中文、英文)、數學、藝術、體育學科知識包容進來,挑戰學生跨出表面知識去深層次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