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教育,是一個恒久的話題,孔子講因材施教,我們現在說要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國外,加德納教授說,人有差異性,要尊重差異,要讓每個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而國內,朱永新教授,近幾年,也一直在提倡新教育實驗,其主旨也是讓孩子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脫離出來,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發展。可以說,關于個性化教育的實驗以及構想,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按理說,個性化教育,是遵從孩子內心的一種教育,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而且也符合馬克思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對于人的美好期許,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但現實情況卻是,素質教育口號提了幾十年,學生素質,有沒有提升上去,好像很難說的清楚,但是,補課機構以及補課費用倒是提升了不少。而且,對于分數,也是愈來愈重視。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不過,關于原因,我還是想引用一位名為YJango UP主的言論。在他看來,素質教育不能實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目標模型與實際所學的模型不對等所造成的,我們的教育目標模型是培養孩子的能力,但實際所學,卻并不能做到以能力為導向,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朝著較大化獎勵方向去努力,而較大化獎勵并不是能力,而是分數。所以,在以高考分數作為較大化獎勵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造成集體朝著分數這個較大化獎勵去努力的這樣一種現象。
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我目前雖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但我覺得,教育多元化,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高考模式,雖然是一種公平的教育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這種模式,所以,在高考模式之外,還應該有多種教育模式,給孩子提供多種出路。在這,我想結合我所任教的經歷做一些論述。
不過,在談個性化之前,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個性化提倡差異,但有沒有一種標準,是需要大家都遵守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規則。但是,規則和自由,這對矛盾如何才能做到對立統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后續的教學也將沒有辦法開展。
記得,在初陽學校創辦之處,就是以個性化教育為教學宗旨。并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索實踐,逐漸在規則方面開始明確并且系統了起來。
規則的設置,如何才能做到與教學的自由不相沖突。初陽的實踐證明,規則的設置,應該從規范習慣方面著手,主要包括生活和學習習慣這兩個方面。生活習慣,譬如,生活區域的整理,個人衛生的整理,在這方面,很多家長,包括很多老師,都對這方面有所忽視,殊不知,這點非常重要,生活習慣的培養就是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與承受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培養,如果沒有這些能力,那后續的學習,其效率也必會大大折扣。而學習習慣,譬如學習資料的分類,學習區域的整理等因素,也同樣對學習知識本身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兩個習慣的好壞,直接會影響到你的工作乃至于以后的生活。試想一個不懂美,不懂秩序,生活在亂糟糟環境中的人,他怎么可能會去條理清晰的學習,工作,乃至于追求一種美好的生活。“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著實精辟。
初陽的孩子,在習慣方面已有所成效,而更令人驚喜的是,很多孩子,隨著習慣的改善,對學習產生了較大熱情,有了較強的主動學習欲望。
在教學方面,我比較推崇陶行知先生關于教學的看法,在陶先生《教學合一》的文章中,先生認為,教學兩者,是不能分離的,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好的先生,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學,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自得。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怎樣學怎樣教;學的多教的多,學的少教的少。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起來,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
陶先生的思想,很具前瞻性,尤其是在現代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中,這種教學方式就凸顯的更加重要了。販賣知識的老師,很顯然,早就已經落伍了。
教師在教學的環節中,擔當組織者和引領者,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在以分數作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這種并不是一種主流的教學模式。即使,有時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對于問題的解決,也只是進一步加深了對問題答案本身的理解,而關于問題本身,譬如說,問題不同方面的闡釋,以及在問題的創造性發揮卻并未有太大的貢獻,因為,這種努力,并不能導致分數的較大化,而且耗費的成本和短時間內可見的效益不對等。
所以,如何能營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啟發學生自主的去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且,較終探究的成果,還能在他學習的環境中得到認可,獲得較大化獎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不過,個性化教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有很多方面和細節需要去思考以及實踐,而且有好多是需要單獨拎出來進行研究與闡釋的,在后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并加深對個性化教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