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2024年,我們比以往更早地感受到了國際教育的“春潮滾滾”,各類教育展會如火如荼,場場爆滿,大、中、小各類學校琳瑯滿目。當一位家長拿著厚重紛繁的資料,坐到北外ICC的展位跟前,我感到此刻的她已經嚴重的信息過載了。聽她問問題,我知道,有些問題是她本來的疑問,有些是為了交叉驗證,有些則是剛剛受別的展位啟發而生出的新困惑。每每遇到帶著孩子,并且讓孩子自己上前咨詢和交流的家庭,我都會眼前一亮。因為我相信,讓孩子學習為自己做選擇和規劃,進而全情地開始書寫自己的獨特故事,才是國際教育賽道的真正起點。
我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北外ICC)的馬天驍。這是北外ICC校長說欄目的第一期,很高興遇見你。這個欄目的誕生非常“突然”,帶著一點“想說就說,說干就干”的沖動,但我們有信心把這個欄目做下去,因為背后有北外ICC創建8年來積攢的厚重的故事和心路,有每一個曾經或正在與北外ICC共同成長的個體,他們值得被記錄和講述的獨特經歷,我愿意做這個記錄人、這個講述者。
從事國際教育十多年,在北外ICC的這段生涯里,我每天都有新的遇見、頓悟和挑戰。過去一年,我參與過十幾場展會,每年大致有3000余位家長聽過我的宣講,他們中的很多人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真誠地與我交流。不得不說,國際教育不神秘,家長們懂得很多,我會把握咨詢機會,向家長們提問,跟他們調研,說實話,他們幫助我學到更多。我們也在積累這些珍貴的家庭視角的洞察,發現、選擇、轉軌國際教育,幸福亦或困擾,總有相似,成就亦或沮喪,常有共鳴。北外ICC的Slogan是培養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有故事的孩子,這些故事各不相同,但又真實精彩,希望通過這個欄目與你分享。我相信,正在看文章的你,或許并非在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尋找本身就是意義,我們會認真書寫,歡迎你,隨便看看。
北外ICC校長馬天驍
4月9日晚上,我有幸與國際教育資深家長,也是國際教育圈KOL竹媽,進行了一次連麥直播,這是我們北外ICC《牛娃養成全攻略》第二季的第一場直播。這個系列直播貫穿我們整個火爆的招生季,相約每一個星期二的晚上,選擇不同階段家長們可能感興趣的話題,答疑解惑,分享交流,有時候是我們自己人上,有時候會請來重量級的外援。第一場嘛,拋磚引玉,但也是精心準備,這是我們第一次與竹媽這樣的大V連線,我也把竹媽的采訪對話提綱,當作是對北外ICC和對我個人工作的一次全面掃描和透視檢查,如果哪些問題是我們之前沒有梳理并且跟家長交流過的,說明我們跟當下家長的關系疏遠了;如果哪些問題我在回答的時候遲疑了,或者數據不足了,那說明我此前在這塊兒工作上投入的關注和精力不夠,我們要在這里補足功課了。互動的過程中,看聊天區的問題,以及聽竹媽針對這些問題,或者跳出這些問題到更高的層面予以回應和指導,對我也有啟發。
下面,我把直播聊天的對話簡單地整理出來,添加了一些事后的反思,跟大家一并說說。
簡單介紹一下北外ICC和你個人?
北外ICC創建于2016年,自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劍橋國際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起,我們便扎根在北外校園的一小方天地里,為想要本科階段出國留學的孩子辦教育。2017年,我們迎來了第一屆北外ICC的學生,那是一些多么勇敢又多么可愛的家庭啊,他們在孩子學習生涯的關鍵階段,選擇了我們這所新生的學校,選擇了跟學校一起成長。北外ICC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念著那些孩子,到現在還如數家珍。
北外ICC的辦學地點就在西三環北路的北外校園內,最開始我們只有幾間教室,當然這些年,也在不斷拓展我們的辦學空間。我們也非常珍視大學能夠提供的獨特資源和文化氛圍,比如孩子們可以共享北外的圖書館,可以參與體驗北外的全球文化節等等。北外ICC的同學們跟大學的統招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共處一個校園,這種難得的跨文化體驗,本身就是在為他們將來的留學生活做準備。
2017年,經過一年的籌備,我們迎來了第一屆學生。我們堅持小而精的辦學定位,面向即將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專注于提供IGCSE和A Level課程體系,我們的Slogan是培養走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有故事的孩子。截至目前,已有的四屆畢業生。今年我們也在不斷迎來錄取喜報,后續會通過各種平臺跟大家分享畢業生的故事。
我本人對北外有很深的情結,我本科就是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讀書,后來又到英國留學,可以說既是北外人,又是留學生,畢業后又回到這個校園,從事國際教育相關的工作有十多年的時間了。
在北外ICC,我正在開設一門校內選修的社團課程——全球視野(Global Perspectives),帶著低年級的孩子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建立理解和鏈接,也帶著孩子們參與一些研究項目,鍛煉能力。當然在我身邊,還有我們非常優秀的學術和運營管理團隊,還有我們非常值得驕傲的教師團隊,在北外ICC,我們的愿景是構建一個真正的師生成長共同體,我們要為此付出持久的努力。
教師發展是北外ICC的一項重要投入,這么多年下來,也成為了我們吸引好老師、留住好老師的獨特優勢。北外ICC在創校之初,就同步獲批成為劍橋國際教師發展認證中心,每年開展PDQ培訓項目。北外國際整合內外部的資源,自主研發了SEC-TD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為處在各個發展階段的老師提供提升專業素養的機會和平臺。
北外ICC背靠北外這樣的資源,為什么專注開設IGCSE和A Level 課程?沒有考慮開設AP或其他多國課程呢?
其實,在ICC成立之前,我們也經歷過一番充分的調研和探討。如何發揮北外的語言教學和國際化資源優勢,貫徹落實我們的一條龍培養理念,更好地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一條廣闊的國際課程道路?我們的團隊評估過很多不同的課程,北外國際也是AP的考點,也和很多的認證機構開展交流合作,但最終,我們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以“學得好、教得好、認得好”為標準,選擇了適合孩子們的劍橋國際A Level課程體系。
【學得好】A Level課程特別適合國內轉軌的孩子銜接,核心的邏輯是聚焦。海外大學錄取的時候一般要求有3-4門的A Level成績即可。這讓高中階段的學生,有機會揚長避短,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能夠自我驅動的課程上,讓“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教得好】做A Level課程,我們有底氣,也因為有充分的優質的教學資源。能夠有效整合北外國際教學、教研的核心優勢,我們聚集了一群敬業、專業的老師,他們當中走出了12位劍橋國際認證的大考閱卷官。我們相信老師的成長可以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認得好】我們和家長一樣,非常關心出口,課程是否能夠得到全球優質大學的認可也非常重要。根據劍橋官網的數據,全球范圍內超過2220所大學認可A Level課程,這其中包含全部英國大學,也包括近1000所美國的大學。
這是我們決定選擇并深耕A Level課程的原因。再回到北外ICC的辦學初衷和定位,我們不是一個追求大而全的學校,所以,先把A Level這個事干好。事實證明,這種聚焦,這種深耕,確實能夠幫助來自公立體系的學生在轉軌國際賽道的時候,打下扎實的基礎,實現普娃的逆襲。
追問:北外ICC的IGCSE 課程開了多少門?有哪些學科?A Level課程開了多少門?有哪些學科?是否偏文、或者偏理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課程?
北外ICC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修課程,另有物理、化學、生物、經濟、計算機、心理學等選修課程。
在入學的時候,我們會給學生不同的課程組合,IGCSE階段一般是建議學生選6門,必修是語數外,然后我們會有不同的方向,比如偏理科,可以選擇理化生,當然也有計算機;如偏文科,經濟、心理學這些學科,心理學可以搭配生物、化學。高二階段,孩子們可以根據當下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放棄掉一門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學科,當然這個過程中,升學規劃和學科老師都會給予意見和指導。
很多家庭是中考后才會選擇轉軌國際體系的,北外ICC的學生構成也主要是中考后轉軌的公立學生么?除此之外呢?還有哪些體系的學生?
從整體的生源構成角度,北京的學生占大部分,國內體系轉軌的占大部分,但每年也都有部分國際學校的學生,也有從海外回流的學生加入。
因為學校的整體規模是控制的,每年招的學生量有限,所以確實中考之后我們的名額也比較少,這也導致中考后轉軌的這部分新生不多。大部分學生已經在中考前,就完成了預約訪校,入學測試,手里已經握有我們的錄取通知書。2023年秋季,我們就是比較早滿班了,然后就有一個Waiting list。所以還是建議考慮轉軌、考慮北外ICC的家庭早做準備。
這些年,我們有一個洞察,就是我們發現最近這幾年選擇北外ICC的家長都有一個共性特點:他們對國際課程比較了解、也堅定國際路線方向。很多家長在初一、初二,甚至小學就一直關注我們,等到高一順利地通過考試把孩子送進來。
家長也是我們非常寶貴的教育合伙人,北外ICC的學生家長很多是來自海淀的高校、附近的科研院所,也有醫生、律師,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品牌活動——“博睿講堂”,就是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家長代表走進北外ICC,給孩子們分享他們的職業歷程,向同學們展示不同行業的真實情況,幫助孩子們做規劃的同時,這也是我們家校共育的一個重要平臺。
所有進入北外ICC就讀的學生都要通過我們的入學測試,包含數學和英語的筆試,英語的面試。中考成績我們會作為錄取的一個參考,但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設置了新銳獎學金,用于鼓勵和肯定優秀生源過往的學習成果。優秀的學生進入北外ICC之后也可以享受每年頒發的學術獎學金。
根據你們的辦學經驗,中考后轉軌國際體系的學生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提前準備?
第一個挑戰就是語言關。幫助學生建立用英語學學科的能力,是各個學科的老師共同的目標。英語組首當其沖,學科老師分別助力,我們的學術校長杜校,也開創了基于劍橋課本的“加速閱讀計劃”,幫助孩子夯實基礎,提升閱讀,做好預習。
第二個挑戰是選擇學什么和選擇怎么學。 這個不像語言關那么顯性,很多孩子會忽略。進入國際課程,從第一天起,我們就要拋出靈魂拷問——關于未來,喜歡什么,想學什么,能做什么?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是被動的,迷茫的,不知道怎么選,也不知道選了之后能不能學好。這個時候,升學規劃的團隊就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們的教學團隊,每一位老師會基于大綱,基于高年級同學們在學習考試中常見的難點、卡點,優化我們在早期銜接過渡課程階段的側重,不僅傳遞知識,也培養技能和習慣。當然,錄取后暑假期間的學科預習大禮包,是不會少的。
追問:對于沒學過IGCSE課程的學生,一年的學習時間夠么?學校有什么應對之法?
我覺得完全沒問題,這個模式我們已經成功實踐了7年,孩子們的大考成績可以佐證。這種方式也讓孩子們保有一種良好的節奏感。
IGCSE階段的基礎內容有很多和初中的知識有重合,其實是復習和強化,學習的內容面比較寬,也是在打基礎。而且,我們數學、英語都有分層的教學,每周有校內的培優補差,能夠給不同階段的學生適合的階梯和支持。
北外ICC的教學團隊注重教學資料的研發和優化,我們準備了大量的教學資料,直播的時候,我選了幾本給大家做了展示,感謝我們數學組的詹老師,給我提供了我們學科的單詞冊、分類習題和套題的材料,套題上都有我們老師的手寫過程答案,給孩子做了非常好的參考示范。驚喜是還拿了一位在讀學生的數學筆記本,工整驚艷。
從公立轉國際的孩子,托福和雅思等標化考試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大難點,關于標化的學習,北外ICC對學生有什么支持?
北京外國語大學雅思考點
作為北外,我們可以說是自帶雅思、托福考點,當然不僅僅是雅思、托福,市面上大家能夠看到、想到的標化語言類的考試,包括英語和一些非通用語種,北外都是考點。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孩子們去考雅思,感覺上,仿佛有一種“主場優勢”。
英語教學方面,我們這么多年,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反思、不斷優化的過程。我們提倡“融合教學”,校內前兩年,我們都沒有開設專門的雅思課程,而是用體系化的輸入和輸出,在聽說讀寫這幾項核心能力上面去做好建設。我們也有很多教學創新,比如單詞卡的項目等。
學校也充分發揮考點的資源優勢,做好語言能力的監測和反饋,10年級學生入學之初,就會參與到學校組織的雅思模考,更好地做語言能力的定位,更科學地設置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經過一年的學習,11年級再次組織模考,對比成績分析。通過多種方式,讓孩子的進步可視、可感,建立小步快跑的正向循環。
北外ICC歷屆學生畢業錄取情況如何?
我們2017年第一屆學生入校,所以今年是第五屆。我們的校友遍布全球各地,他們申請的大學專業覆蓋到了30多個大類70多個細分領域。升學規劃團隊的馬心悅老師跟我分享過好幾個我們看上去非常小眾,但孩子們情有獨鐘的專業,比如古生物學,比如藝術史等。可以看出這背后是老師們充分挖掘了每個孩子的興趣和擅長,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和支持,進行了科學化的指導,最終幫助孩子們實現了個性化的發展。
2023屆畢業生中,我們有2個劍橋大學的面邀,雖然最終沒有能夠正式錄取,但這倆孩子也非常優秀。此外,我們收獲了2個帝國理工,1個倫敦政經,9個UCL。
我特別贊同竹媽的觀點,家長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可以參考學校的全局錄取數據,但更要理性分析,要考慮生源情況,更要聚焦自家孩子的實際需求,發掘學校能夠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哪些具體的支持。
我印象特別深,心悅老師跟我分享過一個ICC的校友,從曼大到LSE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逆襲的案例,也足以看出北外ICC的加工能力。這是第一屆的一位同學,中考493分(當時北京中考滿分580,北外ICC當年招生最 高分是560左右,大部分學生是510-530之間,493算是相對比較低的了),經過在ICC三年的學習,孩子收到了UCL management science專業的錄取。最后,他去了曼大(雅思7分)。本科讀完后,傳回喜訊,孩子成功申請到了LSE的研究生。這三年中,可以說老師看著孩子一步步的成長和蛻變,他們提升的不僅僅是成績,也有自信,這個找到自驅力的孩子說,“從來沒有這么能把握自己的人生的感覺。”
追問:有一些家長經常認為A Level課程只能申請英聯邦國家,能給我們介紹下A Level課程還可以申哪些國家,每屆畢業生除了去英國還會選擇去哪里?
這真的是一個常見的誤區,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主流課程,A Level 的成績被全球超過2000所高校普遍認可。北外ICC的畢業生以申請英國方向為主,孩子們人均5份Offer,這其中,有澳洲八大,有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滑鐵盧大學,有新加坡,也有這幾年非常香餑餑的中國香港和澳門。每年,我們也會有幾位同學申請美國方向,以往我們成功案例有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社會學、伊利諾伊香檳大學的經濟學、馬里蘭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等。還有更小眾一些的目的地,我們也有過成功經驗,比如荷蘭、日本、新西蘭、愛爾蘭的學校。
請介紹一下學校的升學指導團隊情況?
北外ICC在升學方面做了非常扎實的建設,我們學校有8位升學指導老師,可以說是豪華陣容。
在北外ICC我們一直倡導的理念是四個“真”,希望所有的北外ICC學生都能夠真正知道自己的夢想,真心喜歡自己的選擇,真誠堅守自己的信仰,同時真情分享自己的所有。
那么,如何實現呢?升學規劃方面,我們主要有兩個抓手,一是抓好升學指導課,是規劃老師帶著孩子們的一個探索旅程,是一個讓孩子們成為自己學業、人生規劃主人的過程。他們的故事要靠他們自己書寫。我們自主研發了“成長契約®?”升學指導的教程,系統化地梳理了學生規劃層面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搭建自我探索的階梯,這是給孩子一套申請的方法論。我們不僅給他們資源、平臺,更讓他們掌握自我規劃、自我發展的元能力,這才是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
第二個重要的抓手就是一對一的約談,一生一案,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陪伴和見證每個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正如楊那爽老師常提到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喝彩,我們升學指導團隊也在用他們的方式和孩子、家長建立緊密的連接,為每一步成長提供專業和情緒支撐。
追問:學校能為學生提供哪些升學指導和支持?
從加入北外ICC的第一天,孩子們便擁有了一位專屬的升學指導老師,開啟了向內探索和向外探索,并尋找焦點的過程。幫助同學們把大目標變成小目標,一路見證成長和變化,是升學團隊的主要工作。北外ICC的升學指導是一站式的,只要孩子跟著規劃老師一起,家長不用再去外面花申請的錢。
申請是一個過程,里面涉及方方面面:專業探索、活動篩選鑒別、介紹各個不同目的地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介紹大學專業的學習內容、介紹熱門大學和學生有興趣大學的特點、邀請海外大學招生辦老師直接進校園和學生溝通、講解申請中的各項必備技能:如何準備面試、如何準備文章、如何準備活動、如何準備表格、職業生涯介紹,簽證指導、宿舍介紹、時間線梳理、海外安全、海外生活須知等。
校內申請的優勢是規劃老師可以掌握第一手信息,可以站在孩子學習發展過程的第一現場。這讓升學老師可以有機會和學科老師充分溝通,可以通過校寶,及時查閱掌握孩子的平時成績和表現,非常及時地反饋,孩子也可以隨時找到老師。
所以,清晰的路線圖、豐富的校內校外資源、鼓勵和喝彩,這些構筑起升學指導的日常。但說到底,升學指導不是一個標準化的作業流程,面對的是具體的孩子,是千差萬別,是充分個性化的問題和沒有先例、不可復制的挑戰,所以,我跟升學團隊的共識是我們通過高中三年,這一段完整的申請經歷,是在傳授申請的方法論,也是在培養孩子自我探索和人生規劃的元能力,這個能力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依托北外重點大學,北外ICC有哪些特色資源和優勢能夠為家庭所用?
北外在語言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不用過多地贅述,我想重點強調的是我們致力于給孩子們開拓國際視野。北外ICC在核心課程之外,增設了特色的通識課程,我們叫北外ICC的“大學先修課”。我們在北外給大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中,選擇了適合高中階段孩子的課程,比如大國外交、英文戲劇、政治學眼中的世界等,給孩子們拓寬眼界的同時,也在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真正融入世界的能力。
當然,北外還有很多資源,比如,校內有世界語言博物館,孩子們也能有機會參與到北外組織的“全球文化節”這樣的活動中,很多無聲的浸潤,是這個獨特的教育場域塑造的。我們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高端研究型項目,包括聯合國與國際組織少年班等。
最后總結:北外ICC適合什么樣的家庭和學生?
其實很難用一些標簽去定義,北外ICC也非常希望能夠遇見多樣又獨特的孩子。當我們回顧過往的學生畫像,會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學業其實很有想法,家長們也跟我們理念契合,他們在擇校過程中,共同關注的是學校的學術水平、師資水平,能否提供一種支持孩子發展的文化氛圍。雙向奔赴,其實是一種幸運,很值得珍惜。
誠然,之前有孩子進入北外ICC,過了幾周,反饋一些問題,感覺不適合,家長就開始復盤當時的擇校決策,還爆發了不小的家庭矛盾。我們也認真地收集意見,幫著分析,其實,很多孩子在新的學習進程中,往往會分不清楚“不適合”還是“沒適應”。弄清楚這個問題,可能要回到擇校的起點,不是直接開始比較不同學校的具體參數,而是要梳理明確孩子通過這段學校教育要通向哪里,我們當下的這個家庭教育決策究竟要追尋什么?這是未來求學之路能否走得堅定順利的基礎。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留到下一期展開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