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曉莉女士是與深圳特區一起成長起來的教育者,從1990年到2021年的三十多年間,從公立的深圳外國語學校、到民辦的深外分校再到深外國際學校,鄔曉莉經歷了三種完全不同的辦學體制,也親歷了深圳教育乃至全國教育發展的三個重大發展節點:九零年代全國外語學校如雨后春筍,二十世紀初民辦教育方興未艾,近年來城市國際化發展帶來的國際教育蓬勃發展。
2021年8月,她將正式加入深圳愛文學校,迎接挑戰另一個領域——面向未來的創新教育。
鄔曉莉
深圳愛文學校高級顧問
畢業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曾在北京擔任大學英語教師。1990年來深參與籌建深圳外國語學校本部。2002年創辦深圳外國語學校分校(現深圳百合外國語學校),2011年創辦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 (SWIS),成為深圳第一所IB三個項目授權的國際學校,SWIS也是深圳目前一家同時獲CIS&WASC兩大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國際學校。
1990年,深圳。以一位外語老師的身份來到深圳外國語學校的鄔曉莉,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這個城市教育界備受矚目的人物,那時候,她較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英語特級教師”。
三十年多后,她已經擁有遠遠超過“特級教師”的成就與收獲——“深圳市首批”、“深圳市英語學科帶頭人”、“深圳十佳青年教師”,“深圳市十佳優秀校長”的稱號之外,三段不同的教育經歷更讓她擁有非同尋常的教育體驗和豐富的視角:
1、專注于教學探索的一線公立老師經驗,讓她能回歸教育的較本真,深度考慮學生需要;
2、民辦學校與國際學校的創校經歷,讓她充分了解了家長的需要、市場的需求,進而確定學校定位,在現有體制上進行課程與文化創新。
不管是公辦教育、民辦教育或是國際教育,“教育要有溫度,能夠成全學生的幸福人生”成為鄔曉莉自始至終堅持的理念。
鄔曉莉在學生畢業晚宴講話
“未來的世界是不確定的,太多的東西會改變,如果我們片面追求知識和較終的考試和規劃結果,而忽略了培養人的價值觀、思維和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特別是跨文化溝通能力等等,如果忽視這些需要長期浸潤和耕耘的特質而去急功近利地追求表象與結果,我們的孩子未來可能會被時代無情地淘汰。”
“面向未來的教育,首先要讓孩子了解自己是誰,發現自己能夠做什么、想要做什么,既要有立足本土的語言和文化根基,更要有能力到全球平臺上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要有人文情懷和全球勝任力。教育者應該讓學生能以不變應萬變,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解決問題,幫助我們的孩子走向自己幸福快樂的人生。”
正是基于這樣執著的教育情懷,基于超過三十年的教育積累,基于她身上“一直很努力”、“永遠在學習”的個人特質,在正式退休之后,她選擇了再度出發,重新開始,加入愛文。
為什么是愛文?
鄔曉莉一直強調平臺的重要性,她謙虛說,如果沒有深外這個好的平臺,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她修養身心的這一年,許多的獵頭公司和國際學校主辦者不斷地游說她重新出山。經過反復調研,她較終選擇了加入愛文。她說這是一個能承載她的教育理想與教育情懷并繼續支持她成長的平臺。
鄔曉莉是看著愛文深圳從立項到發展,一點一點扎實成長起來的。在她看來,“愛文從起步開始就充滿了誠意”。
彼時,作為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校長,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來交流取經的教育同行,愛文深圳團隊讓她印象深刻,“他們每一次都問很好的問題,我也在互動過程中學到了很多”。2019年,鄔曉莉前往美國時亦曾特意到訪愛文紐約總部,與紐約團隊進行深度交流。
鄔曉莉參觀紐約校區時照片
這是一幫真正做教育的人!這正是鄔曉莉加入愛文較看重的一點。她很欣賞愛文世界學校總裁Jeff Clark(柯欣杰),與Jeff Clark幾次接觸下來,不但讓鄔曉莉更深度地了解愛文,也更深度地認識了這位教育家的儒雅以及他對教育的認知、辦學的誠意。與這樣的教育者并肩作戰,一起實現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夢想,鄔曉莉感覺非常興奮。
鄔曉莉很早便與愛文深圳領導團隊成員Ted Faunce(方泰德)博士相識,在他還擔任中國香港漢基學校校長的時候,鄔曉莉曾前后三次與深外國際部領導團隊前往漢基學習交流,在學校的起步階段得到他和同事們的很多幫助與指導。能有機會與Ted校長共事,鄔曉莉充滿期待,習慣了一直“帶著別人走”的探索模式,她亦希望接下來有人能夠引領自己繼續成長。
鄔曉莉對于中文以及中國文化有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她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用自己本土語言推廣自己的文化、進行深度學習,“是很可悲的事情”。
以前,在做國際教育時,鄔曉莉常有一個困惑:如何能夠讓學生的母語和英語同時得到發展,不但具有國際視野,更擁有本土文化情懷?
現在,她覺得,這個答案在愛文可以找到。“在愛文的課程里,我看到了我曾經做過的和我想要做的所有元素。”
愛文世界元素(Avenues World Elements,AWE)
作為一所雙語學校, 愛文強調“根植本土,放眼世界”。在愛文深圳,作為母語的中文學習非常受重視,特別是中文的學術語言,學生只有進行中文深度學習才能深入了解與掌握;另一方面,通過孩子自己的生活經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和學習建立連接,讓他們在自然而然中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包括節日、習俗與傳統,建立學生的文化認同與自我身份認同。
這一點,與鄔曉莉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深外國際,無論是外國人還是海歸,所有人的子女都必須學習中文,她與團隊花了5年的時間編了自己的中文教材,吸收了本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幾個地方的中文教材精髓,并不斷更新改版,同時在課后設置豐富多元的中國文化活動,在學生與家長中極受歡迎。
“我覺得我們愛文應該追求這樣一個目標,將來我們的學生走向國際市場,用英文與全世界交流的時候,他也能夠對我們中國文化了如指掌,能夠自信自如地講好中國故事,這一點就是我們的課程要生根的地方。”
在鄔曉莉的觀察中,愛文的課程設計至始至終都在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在探索項目式學習如何落到實處,這一切,紐約校區和圣保羅校區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案例。而讓她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了在愛文深圳幼兒園小小世界,兩三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進行項目式學習,進行多元探索,這一點尤其讓她感覺驚喜。
在愛文的創新課程里,著重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與她一直倡導的教育理念極為契合。項目式學習中,需要團隊合作,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這種創新意識的從小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的從小培養,正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而在愛文世界元素里,鄔曉莉還看到了強調培養孩子的“大愛”。孩子們除了關注自己、認同自己的身份之外,更要關注全人類命運共同體,要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關心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這一切,都與鄔曉莉以前做IB教育的初心不謀而合——“教育,除了成就個人的幸福人生以外,更特別強調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的世界。我在愛文的課程里面也看到了這一點。”
愛文是一所世界學校,也是一個國際性、全球性的平臺,這與鄔曉莉自我的定位非常吻合,也提供一個全球化教育的領域讓她可以繼續學習與成長。
跨文化跨種族的交流正是鄔曉莉非常看重的。
愛文有多個校區,紐約、圣保羅、深圳,未來還將有更多校區,每個校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相互碰撞,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火花。來自全球的教育者在這個體系中彼此交流、提供支持、持續更新、共同成長,幫助學生們獲得全球化視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更能逐步培養起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
同時,“多個校區、自由轉換”也是愛文獨創的全球招生標準,當一名學生被愛文的一個校區錄取時,他也同時被愛文的其它校區錄取,可以自由轉換校區,深圳的學生也可以去紐約校區學習。
“我想很多家長選擇愛文也有這么一個原因,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學校,它是一個全球教育體系。我愿意跟全球的教育者不斷學習和碰撞。”
鄔曉莉很喜歡作一個比喻,將教育孩子的過程比喻成農民種莊稼。
“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較重要的,就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個性特點,這一點跟種莊稼一樣。我們作為教育者能夠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個性特色,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呵護培養,讓他們長成自己應該的模樣。”
“就像農民一樣,耕地、施肥、澆水,每一個環節都遵循規律,根據莊稼的時令與節奏,給他們足夠的陽光雨露,較終的果實一定不會差。”
“但如果為了一個看似美好的結果,用化肥、激素不斷催長,看似助長實則摧毀,這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哪怕較終進了好的大學、找到了好的工作,當面對變化和挫折的時候,他未必能夠從容應對并持續獲得的成功。”
在一個世紀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在這100年間,我們的教育經歷了無數變革,來到了“內卷”與家長焦慮成為常態的今天,但在鄔曉莉這樣的教育者看來,不管社會如何迭代變遷,教育的本質從來沒有改變,“看得到人”才是教育里較重要的能力,技術的進步可能讓知識變得越來越廉價,但人的判斷、創造等核心能力卻是永恒的價值,當孩子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本身,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