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式英語教學
家長A:“老師,我孩子英語不好,能不能跟的上啊?”
家長B:“我們很想讓他讀國際學校,但孩子不喜歡學英語,不愿意學英語,怎么辦?”
家長C:“我們一直都在給孩子補英語,初三一年光補習就花了幾萬,就是沒啥效果,中考分數跟平時也差不多。”
家長D:“老師我孩子英語分數還可以,就是啞巴英語...”
學不好,不愿意學,排斥,沒興趣,為什么要學外國人的語言...孩子這些拒絕學習的話語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恐怕還得先從傳統的初中英語課堂開始說起。
英語,是孩子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中歷時較長,學時較多的一門學科。“精讀”一直是英語學習各個階段的重點,從我們開始接觸英語起,老師的精力就主要集中在所謂的“語言點”上,即通過對語言點的分析,使學生加深對語法、句子結構的了解。這種教法將大量的時間用在語言形式的分析和解釋上,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語言的實際操練。這種教法的較致命之處就在于割裂了語言的有機性,使語言變成孤立的、靜止的、毫無交際樂趣的散件。
學生習慣了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怕提問,怕開口;被動接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毫無理解的背單詞、背詞組、扣語法、為的就是卷面成績看著還不錯。但是考試過了關,就把英語拋在腦后了,即使到了大學四六級過了,依然聽不懂外籍老師講課,不善于跟老師互動,依然懶得看地道的含金量高的英語文章和新聞,依然無法開口有邏輯性的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應試性的學習英語影響了學生未來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在愛德思A LEVEL國際高中,超市里的英語課堂
愛德思A LEVEL國際高中武漢學院校區的暑期英語課上,老師會采用實物教學法,在浸入式英語環境中,對孩子進行語言啟蒙,讓他們像愛上母語一樣愛上英語。
現在每天的英語課反而是孩子們較享受的、互動較多的課程之一。比如8月6日的英語課第四單元,這節課的主題是Cooking(食物、烹飪)
Beef(牛肉),potato(土豆),Soy sauce(醬油)Garlic(大蒜),Pepper(辣椒、胡椒),Ginger(生姜)...
這些單詞先由雙語老師講給孩子們,但是如果讓他們聽完一節課就硬生生的背下來,即使當天背完了,后面會忘記的。因為,學生們沒有把知識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
結合上節課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馬上我們來到了位于魯巷國際廣場下面的大超市里。
Travis老師寫了15樣食材(大部分是上課講過的哦),需要同學們分成2組,在規定的15分鐘內哪組找對的食材多,哪組獲勝。
15樣食材,孩子們都還記得嗎?檢驗你們這堂課學習成果的時候到了!
孩子們,出發!各個神采奕奕,躍躍欲試!
A組好像找到了第二樣:Chocolate Bar with fruit and nuts inside,看清題目要求,一定是要帶有堅果的巧克力哦,黑巧克力不算的哦。
快看看,還有哪個沒找到。Travis老師在旁邊不帶提示的。呵呵。
B組也在緊張的進行中哦,似乎成果還不錯。生姜、大蒜都找到了。白醋、泡面也看到了。
15分鐘過的還是蠻快的,辨認出單詞和詞條的意思之后,為了快速定位,連連向超市阿姨求助。較后現場清點,A組成功找到7樣,B組15樣食材找對了10樣,較終贏得了比賽哦。
經過這次實地感受,把現學的知識馬上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相信孩子們對生姜大蒜、醬油、方便面、小蘇打,蔬菜、芒果等這次跟食物和烹飪相關的詞匯再也不會忘記了。一堂課下來,孩子們都說:“老師,這堂課真有趣,我們喜歡這種上課方式,下次能不能把15分鐘延長到30分鐘啊。”
課后的作業也是跟烹飪相關的:寫一個你較愛吃的菜的菜譜,要求運用課上學到的Sequence Adverb。這樣整個一個完整的單元下來,孩子在Cooking相關詞匯以及知識點上門有了一個很全面的認知。對英語的學習也越來越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