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而國際教育則是在這個話題里面較火的一個。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中堅力量有能力開始考慮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在此大背景下,為學生提供不同課程體系的國際部和國際學校也廣受青睞。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700多家提供國際課程的學校或國際部。越來越多的一線和沿海城市的國際部招生標準早已超過當地中學的分數線,成為了較優秀學生云集的地方。
在國際教育從精英化到普及化的趨勢下,社會各界,包括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媒體、家長、學生等,對國際教育的期望、理解,對好的國際教育的認知也出現了非常多的不同。
從華附外國語學校美式高中項目成立之初,我們也在不停的思考:國際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社會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國際教育?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學生評價系統?培養我們的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才?
國際教育的本質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國際。所有的教育都是為未來的社會培養各種人才,而國際教育相比傳統教育,有著更便利的條件,將不同教育體系、課程體系內較的部分,引進、吸收、融會貫通;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們也一直在試圖將中國基礎教育與國際教育的優勢做有機融合,希望在保持學生堅實的數理基礎的同時,更多在人文素養、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以及公民意識彌補傳統教育的缺失。
通過課程建設、課程選擇、評價機制、學生管理、社團建設,我們一直嘗試,讓我們提供的國際教育培養今天的學生、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的幾個重要的特質。
一、 自我認知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認識自己。我是誰,我有什么才能、興趣,我的生活目標是什么,我的能力邊界在哪里?
除此之外,個人責任,充實生活和提高生活熱情、堅韌的精神,應對挫折和抉擇的能力、謙遜的品質、值得他人信賴、幽默感等,這樣的對自身性格特質的發現和自我理解,往往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問題。
我們從學生入學起,就鼓勵他們開始思考上面的問題,選擇上什么課?上多少門課?參加什么社團?在學生和社團組織里擔任什么角色?如何平衡學業與課外活動?未來我希望進入什么大學?專業?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我跟什么樣的人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
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每一天可能碰到的問題都使他們更早的進入思考、行動、碰壁、再思考的循環中,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規劃的催化劑。
二 、自我驅動力
內心的探索欲望和學習需求,本來就是人類自身內在的訴求,絕大部分傳統的教育和學校,限于社會評價體系、人才選拔體系、投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具備了順應學生學習本能的意識,也很難在此有所作為。
在課程建設方面,跳出大學選拔機制硬性指標的約束,真正順應學生內在的探索和學習欲望,開設更多的滿足學生求知欲的選修課程,提供靈活的選修課體系,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自我驅動力的重要手段。
在國內外,有一大批優秀學校遠超同類學校的必修課與選修課。華附外國語學校美式高中項目除了提供15門必修課程外,也為學生10門AP選修課。
除了提供豐富的課程供學生選修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科興趣、知識和能力架構。在華附外國語學校美式高中項目對老師的評估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探知欲,成為非常重要的指標,而非傳統意義上,以學生綜合成績或外部考試成績,作為老師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學校的角度,提供多元化的選修課程、靈活的選課體系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而非單純強調知識的掌握,在充分思考提高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設定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是激發學生自我驅動力形成的有效手段,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重要轉變。
三 、思辨能力
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包括我們經常談到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經驗反思、科學求證、決策能力,設計和執行項目的能力。
我們也一直思考和實踐,如何通過鼓勵學生課堂內外大量閱讀,通過課堂討論、辯論,讓學生去學習拋開事物外在的表象,去思考、挖掘事實和真相的能力;
在學校管理架構、課堂內外盡可能的創造條件給學生們,去不斷思考,反復驗證、不斷碰壁、不斷成長;
比如通過組建學生委員會,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與學生管理有關的事項,學生委員會都被充分授權,參與決策;
比如學生社團,只要不違背學校制定的基本原則,都由學生完全自主運行,是否需要指導老師或者學校支持,完全由學生社團自主決定;
通過學校內外大量此類活動架構的設計,促使學生有機會不斷地提高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較終形成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運行的綜合能力。
四、 社交能力
通常我們也會把社交能力看成為情商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一開始我們只是強調溝通能力的塑造,隨著辦學過程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思,我們開始認識到溝通能力只是社交能力中的一個子項,在我們的教育中,在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中,社交能力需要也必須成為非常重要的素質之一。
我們指的社交能力,應該有著更廣泛的含義:
溝通技巧和方式,合理表達意見和包容不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或協作的能力,維持穩定關系和友誼的能力,尋求幫助的能力,解決沖突的技能,以及如何短時間內破冰并建立關系的能力等等。
在我們的學校,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賦予更多的機會和空間,鍛煉學生的意見表達、溝通能力;
需要研究如何設計更多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協作完成的項目,同時配套相應的評價系統予于合理評估;
在課堂外,如何鼓勵學生在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以及其他的方面,有意識地學習、鍛煉和發展社交技能;在學生的寄宿教育中,將同理心、溝通、協調、文化和習俗理解、容忍和妥協成為社交能力教育的重點;
將社交能力的培養貫穿到學校教育及學生的整個高中生涯中。
五、 社區意識
正如麥克米蘭所定義的:社區意識是社區成員對于所屬社區的歸屬感,社區成員對于所屬社區及社區內其他成員重要關系的感知,相信通過集體的奉獻,社區需求都會得以滿足和實現的共同信念。
由于國外大學錄取標準的原因,國際教育和學校,包括家長和學生都會經常提起社區意識這個詞,也會經常思考如何在社區意識方面加強學生的認知和教育,讓學生在學校期間,真正開始培養社區意識,并加以實踐。
學生社區意識的培養中,如何讓學生從關注關心自己身邊的事物開始,在學校,你的班級、社團、公共區域及整個校園;在社會,你的小區、街道、城市;思考成為其中一份子的責任是什么,與社區內不同成員的關系,以及從自身的角度發現社區的問題,并有所奉獻。
對此,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和學習中。
以上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對于教育,對于國際教育的不成熟的思考和探索。較終還是希望回到教育的本質:人才培養。
今天的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國與國關系的重新定位,宗教和文明的沖突,技術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等等,都對未來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倫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未來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我們的學生,除了有能力去完善知識架構、熟練掌握學科知識,有信心在各種社會和教育評價體系中充分展示自我;
更為重要的是:具備充分的自我認知,有使自己不斷學習、探索、冒險的驅動力,獨立思考,創新能力,關注情感交流以及實際的社交能力,具備強烈的社區服務意識,如何使自己及周圍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權利,有同理心、道德感。
這樣的人才,才是有能力以公民以及世界公民的身份,服務于未來社會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這才是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及國際教育,賦予我們的使命。
了解華師附外更多規劃入學情況,可撥打遠播教育免費咨詢熱線:4008-200-288,或通過【在線咨詢】向遠播規劃師提問,我們會有專業規劃老師為您一一解答。★推薦閱讀:
華附外國語學校規劃率好不好?美高課程和預科哪個規劃情況更好?
2018年華附外國語國際部較新招生活動以及入學考試公布說明!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來源遠播教育,如轉載本網原創文章,請務必注明出處:遠播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