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享有盛譽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在成都市溫江區開設第一所京外分校,學校從落址成都溫江開始便備受關注,其師資近況也是公眾關心的熱點。今天小編帶您感受招聘現場……
“這是我經歷過時間較長的一次應聘,可能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才確定下來。”初中數學老師粟婧如是說道。
究竟是什么樣的應聘過程,讓這位教學經驗豐富的中學一級教師都要感嘆一聲不容易?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所學校的招聘程序:
1、簡歷初篩(入選比例20%)
2、電話面試
3、筆試
4、人事部一面
5、總校部門主任復試(行政管理)/學部試講(教師)
6、分校執行校長面試
7、線上學習
8、總校審核備案
9、背景調查
10、入職談話
11、試用期考察
12、合同簽訂
整整12道程序,小編只能感嘆能被這個學校較終定下的老師都是“神仙”!
據學校透露的信息,學?;I辦至今,共篩選有效簡歷近4000余份,面試中外籍教師與行政管理、教輔崗近1300人,總校160余名教師參與近420余場線上中外學科試講考評。目前,成都校區師資碩博教師占比75%,資歷教師占比70%,海歸碩士占比25%。
看了這些數據,小編的內心居然毫無波瀾,要是沒有這樣好的結果,怎么對得起如此嚴苛的招聘程序?
如果非要給學校的招聘原則下一個總結,學校人事負責人楊梅說:“人品是原則,態度是根本,能力是基礎!”
楊梅,學校人事部負責人,西南交通大學管理學碩士,英語專業八級,具備多年上市公司、學校人力資源工作經驗及外事管理經驗,持高級中學英語教師資格證。
但是據小編觀察研究,其實還得加上一點,“年齡太大不行”,學校招聘的這些老師平均年齡沒有超過35歲。
說年齡這個事,可能會有點殘酷和不太公平,但是一位老師執教的黃金年齡就是在30-35歲,這個年齡段的老師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她既有豐富的經歷,又不至于思維固化,能很好的適應新的變化。而且二十一世紀學校它本身,就決定了沒有學習能力,沒有創新能力的老師,是不能夠勝任學校的教學的。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這個結論是來自小編和學校新入職的兩位老師交流之后,所以讓我們來看看交流的內容。
老師簡介
黃燕,小學英語老師,畢業于西南石油大學,英語專業八級,擅長全英文教授語文、數學、科學以及PBL等課程;擅長運用各種思維導圖教授不同體裁的閱讀,幫助孩子有效掌握多種閱讀策略和技巧;注重提高兒童聽說讀寫以及英文綜合運用能力;注重培養孩子的英文思維。
粟婧,初中數學老師,畢業于四川教育學院,中學一級教師,“區優秀班主任”、“區優秀教師”,教學成績優異。
請問老師為什么會選擇這所學校?
黃燕:學校校訓“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吸引我投遞了簡歷,同時,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我的教育理念非常切合。
粟婧:首先是能夠在更好、更大的平臺提升自己。我很看重學校的底蘊和學習北京先進教育教學經驗的機會。學校采取小班制選課走班教學模式,這一點非常好,它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實施導師制和分層次走班制梯度教學,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就初中而言,學校分層教學是目前教育較高效的方式,較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宗旨。
請問老師們在入職之后接受了哪些培訓?
黃燕:如果不受疫情影響,我們3月份就應該到北京總校去參加培訓了,我們一直在線上進行學習教研,到4月份我們開始接觸總校的課程體系,學校小學階段特色是主題融合課程,打破了學科傳統的語、數、外這種分科課程的壁壘,把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合到一個主題中。
能請黃老師解釋一下什么叫主題融合課程嗎?
黃燕: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主題是“鐘表樂園”,它是融合了語文和數學這兩個科目的知識的,語文課上老師就可能會選擇一本和時間有關系的繪本,老師就會基于這繪本去拓展語文的認字、拼音之類的教學,數學老師就會去教孩子認識鐘表,認識時間。主題就像是一副拼圖,由語文版塊、數學版塊、科學版塊、英語版塊等一起拼接而成。
備課方式有什么變化嗎?
黃燕:比如說9月份我們要開展的“我的校園”這個主題,我們會先把學生需要開展的活動定下來之后,再反推到我們的每一堂課要教哪些內容,是逆向的備課。
有北京總校完善的校本教材作為支撐固然很好,但是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呢?
粟婧: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總校本身就有的校本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側重點是要符合成都這邊的教學。
對于學校未來的期待?
粟婧:希望學校能夠在教育改革這塊成為引領者,以點帶面對四川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北京的教育在全國的龍頭地位毋庸置疑。但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這么一所在北京都名列前茅的學校,它的教育資源要怎樣順利嫁接到四川呢?
據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副校長、成都校區執行校長、成都校區黨支部書記楊旭介紹,成都校區的課程體系要與當地課程進行融合,深挖出具備特色的地方課程,例如:與溫江農高園為載體,開發園林課程,成都校區在建設之初就設計了空中花園;成都文化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作為古蜀魚鳧文明發源地,源遠流長的魚鳧文化是古蜀從田園聚落向田園城市演進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立足溫江魚鳧文化,開設相應的地方課程,了解本地文化的歷史和背景等。
結合主題融合課程背景下,小學以成都為范圍,開展每個月一次的研學課程,如:杜甫草堂、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及輻射溫江周邊區域文化,讓孩子更加了解川蜀文化及特點。
初中既可以滿足學生中考方向的課程設置,也可以滿足孩子未來對接國外的國際課程,雙規并行,更好地為孩子提供多一些選擇,而對于選課走班背景下的課程設置,就要更加地深入、細致、科學。
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個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發揮孩子的個性優勢。只有這種適合孩子自身特點的教育方式,才能達到既能管教孩子,促進孩子成才,又能被孩子欣然接受。
“從學生出發,對接未來。”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用心守望每一個學生。也只有敢于想,勇于做,不怕挫折,不怕吃苦的團隊才能不辱使命。有道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學校老師們的強大戰力你感受到了嗎?
來源:蘭西小屋論壇(作者:裴亞)
編輯:胖子
文中圖片及部分信息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