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校長”,也許會讓很多學生或家長肅然起敬、心存敬畏。而協和教育市場部對古北校區陳杰妮校長的專訪為我們呈現出的卻是一位溫文儒雅、學貫中西、循循善誘的教育者。
陳杰妮校長在協和工作多年,在多個校區的管理崗位上均有出色表現,較近被集團任命為上海協和雙語高級中學(即協和古北校區)的校長。
陳杰妮,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學士、諾丁漢大學教育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與上海市跨文化基礎教育研究中心IB教師培訓課程導師、國際預科考官IB Diploma Examiner。
自上世紀末開始,陳校長即專注于國際學校的中文教學,教學經驗跨越中、小學,涉獵各年齡層、各水平層以及各考試課程。她在教材編寫、教學育人、團隊建設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踐行“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擁有獨到豐富的經驗。

協和強調“中西融合”,您眼中的“中西融合”是怎樣的?
要讓融合落地生根,首先要實現人的融合,深入教與學的方方面面,滲透于上到學校管理理念下至學生學習生活的教育生態中,由此,“中西融合”便自然天成,毫不違和。
中西融合的理念體現在師資隊伍上“人的融合”。
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在匹配中外課堂教師時,注重充分了解老師的個性和教育成長背景、傾聽老師的自主意愿,為學生匹配思維方式相近、性格習性相似的中外教師,為中西融合教學產生“化學反應”提供必要的環境。中外教師在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的基礎上相互鼓勵,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中西融合集體智慧的力量,既讓合作教學其樂無窮,又讓工作壓力隨之冰釋,從而信心滿滿地為學生提供“潤物細無聲”的關愛。
中西融合的理念還體現在中外學生和中外教師之間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協和鼓勵中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合作,感受不同思想的交融與碰撞,在實現徹底的人的融合基礎上,課程的融合便如魚得水、迎刃而解。這種通過加強中外教師和學生之間“人的融合”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無木之果,且古今中外皆有借鑒。孔子與蘇格拉底是屹立于中西方思想巔峰的圣賢,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卻擁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都采用了問答交流、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主張在啟發誘導學生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意往往來自不同學科和文化的思維碰撞,智慧往往生發于不經意間的互相討論,中外教師和中外學生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實現真正的中西融合,而這也與協和的教育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對于古北校區,您有什么樣的展望?
古北校區在團隊管理、教育教學、規劃愿景方面都已頗為成熟。現在的古北校區正站在“從優秀到卓越”的歷史發展機遇點,從而能夠成長為一所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好學校”。
我眼中的“好學校”是一所打破“圍墻”的學校,課堂氣氛其樂融融,創新思想活躍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師生之間資源共享、教學相長。對此,我希望看到的是:
1、國際化的學校社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在這里相遇,充分享受多元化社區環境帶來的益處。在這一點上,古北校區已經具備了國際化學習社區的特質。
2、創新的老師:這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可以打開老師的思路,鼓勵老師的創新欲望。任何人在走進校園與老師對話時,能夠感受到老師的樂意分享和熱心真誠。老師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又能夠激發新的創意,包括教學、課堂的新想法、新理念等。
3、朝氣的學生:任何人走進校園時,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陽光和朝氣,感受到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流露出對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的興趣。
4、積極的家長:家長津津樂道談論孩子的進步,積極與孩子互動,他們驕傲于孩子在與他人交流、流暢使用中英雙語方面流露出的自信。當然,家長也會困惑于孩子青少年成長時期的煩惱,但也看到學校的教育帶給孩子一些樂觀向上的改變以及學習在課堂外的生發。
我眼中的“好學校”沒有一個固化的模式,而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成長的學校。接下來的工作當中,我會更加細致深入地融入古北校區的方方面面,讓古北校區成為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發展的綜合開放的國際化學習型社群。
學校是如何鍛煉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將課堂內的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
協和很注重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緊密聯結,看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領導力是否在學習階段得到激發與培養。
我們每年為學生提供多次外出考察的機會,比如協和的“母語探究”課程系列,以帶有明顯中國文化意向的“稻米”、“竹子”、“茶葉”、“石頭”等為主題,展開多學科領域的學習,涉及文學、數理、藝術、科技、以及價值觀教育等。老師們從自然界的物像出發,以“物像、器具、道理”的邏輯為進階,引導孩子探究“自然——社會——自我”之間的關系,引發他們對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本源的感悟,激發他們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和傳統的興趣及熱情。
作為母語探究支點的“萬物啟蒙”課程由協和課程研究院研發,旨在希望重建學生和世界的聯結,打開啟蒙教育的邊界,教給學生完整認識世界、和世界打交道的能力。基于母語的體驗式學習,融匯中西所長,探索中國文化的世界路徑。
今后,我們會嘗試在古北初中融合課程中延續”萬物啟蒙”課程,以螺旋形更深入的方式帶動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幫助學生小初在自主性學習能力上的承接和提升,讓學生身臨其境探索和體驗如何“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等三重關系。
您是如何從管理經驗和教學實踐中解讀IBDP國際課程的?
IBDP國際課程的理念是培養平衡、終身學習、有世界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的人。IBDP國際課程的學科設置不偏不倚,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批判性思考及反思能力的發展、研究能力的發展、獨立學習能力的發展、跨文化理解力的發展等。但IBDP國際課程不是僅僅培養學生進入全球大學,而更關注學生能否在挑戰面前毫不畏懼,能否饒有興趣地探尋世界的萬千變化。

如果僅僅聚焦學生的畢業前景,那就偏離了“全人發展”的教育本質。學生的畢業前景應是多元化的,比如畢業生能百分之一百被自己的第一志愿院校錄取,這就意味著學生喜歡自己的選擇,為之辛勤努力,并如愿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教育需要沉淀,古北校區應堅信自己未來走的路,不要在著眼于畢業生前景的潮流中迷失了方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生的進步會超越我們的想象,假以時日,進入將不再是一步之遙,而是水到渠成。
作為教育者,您平時是如何跟您自己的孩子互動的?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作為教育者,自己首先應對生活充滿熱情,發現生活的樂趣,從而影響孩子,激發他對世界變化的興趣和樂趣。
我覺得和孩子的互動與溝通是一筆財富,無論何時何境,都是很快樂的過程。我的教育信條是:溝通合作、身體力行、開放包容、變革變通、多元共贏、互協共進。

自2015年尼泊爾地震以來,我和兒子每年都會做一項相關系列的公益活動,如去年前往尼泊爾發起的為期5天的徒步募捐計劃,和兒子一起徒步,完成了募捐,并探訪了孤兒院,為孤兒院的孩子準備了新年晚宴,并為孩子購買了日常用品等等。在做公益項目時,我感受到兒子的熱心和他的陽光向上,以及對待他人的真誠和友善,在體驗行走的快樂、傳遞愛心關愛之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拓寬了眼界。

教育即生活,是教育者身體力行去發現、體驗、領悟、引領、共生的過程。熱愛生活、影響他人是一名教育人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