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近幾年的疫情沖擊和教育政策變革,國際化學校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回歸教育公益本性、去標簽化的轉變,需要在時代浪潮中把握發展方向,尋求特色發展。
立足國內的不同城市,2022國際化學校建設和發展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提高辦學質量,做好內涵發展?
當今教育態勢下,校長領導力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國際化學校如何打造特色品牌?老牌國際化學校如何維持優勢?
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中,【國際化學校建設發展分論壇】特設圓桌對話環節,邀請上海諾思蘭頓招生辦主任王立思女士為主持人;上海諾美學校執行校長王普先生,啟迪教育集團總校長、蘇州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第 一批專家、江蘇省初中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金海清先生,惠州圣比斯校長王亞賽女士,深圳南山區道新學校校長張莉女士為圓桌嘉賓,進行《從校長領導力實踐到學校的內涵發展》的主題探討。
眾多國際化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帶來精彩的高能圓桌對話,讓我們共同回顧——
圖 | 第五屆IEIC圓桌論壇
國際化學校的外部環境變化
Q:主持人 王立思女士:每一座城市有不同的底蘊,也有不同的國際化學校建設和發展歷程。今天參與圓桌對話的4位教育者來自不同的城市,先請大家簡單闡述一下,在各自的城市中,國際化學校的外部環境和行業現狀。
圖 | 王立思女士 IEIC圓桌論壇現場
A:嘉賓 王普先生:一所學校在城市里的環境,包含政策環境和學術環境。
從政策環境分析:黨的二十大提出了“高中多樣化發展”,國際化教育正逐漸走向規范發展的道路。所以我對上海的政策環境一直持以樂觀的態度。
從學術環境分析:上海的國際化教育在一批教育專家、國際化學校校長的帶領下,無論是文化建設,還是課程建設,都處于國內的國際教育先行梯隊。上海有著寬松、積極的學術環境,這是我對上海環境的基本判斷。
A:嘉賓 金海清先生:目前蘇州的國際化學校環境可以用“一多一少”來概括:民辦學校比較多(國際化學校36所,民辦學校80多所),但是生源相對較少。
近幾年因為疫情,區域流動少了,跨區域招生也隨之減少;家庭經濟收入受影響,出國留學的計劃受阻。所以我們環境是相當嚴峻的。
A:嘉賓 王亞賽女士:疫情期間,英國圣比斯在中國開設了兩所學校,一所在東莞,一所在惠州。我作為惠州圣比斯的校長,看到了民辦教育的波瀾起伏,此處我想用王朔先生的一本書籍名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來形容這種態勢。
一半海水:公辦學校正迅速擴張,壓縮民辦學校空間。2022年廣東省新增50萬個學位,深圳新增18所高中,惠州新增26.9萬個學位。加之疫情影響,原本規劃出國留學的家長可能產生動搖,面對充裕的高中學位,一部分家長會考慮讓孩子回歸到普高這條路上。
一半火焰:在廣東,DSE課程火熱,香港學位火爆。以深國交為代表的頭部學校,今年擴招了500個學位,5000人報名,入學比率10:1,這意味著實力過硬的學校是可以被家長認可的。
A:嘉賓 張莉女士:深圳的國際化教育走出了和其他一線城市不一樣的發展之路。它起步比較晚,但發展迅猛;類型比較多,但需要提升規范性;貧富差距大,但市場敏感度高。
我覺得深圳國際化學校的環境,正逐步從動蕩和陣痛中得以治理,在融合迭代中“化危為機”。伴隨國際化教育浪潮,未來深圳的國際化學校會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如何提高國際化學校辦學質量
Q:主持人 王立思女士:請王校長、金主任結合自身的辦學經驗分享一下,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國際化學校應該如何提高辦學質量,做好內涵發展,凸顯辦學優勢?
A:嘉賓 王普先生:不管是國際教育還是體制內的教育,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幫助學生成長。國際化教育要堅守底線,堅持初心,以孩子的成長來評估工作,不以收益來評估業績。
我們不僅要把牛娃送進牛校,更要助力普娃成長。
我們的目的是讓入學成為“水到渠成”的結果,而非“孜孜以求”的目標。
圖 | 王普先生 IEIC圓桌論壇現場
A:嘉賓 金海清先生:大浪淘沙,能留下來的是強者。怎么留下來?我認為要修煉內功,通過內涵發展,實現自我生存發展。學校的內涵發展包含兩個方面,即顯性質量和隱性質量。
顯性質量體現在:有明顯高于同行業的學習水平,有行業不可比擬的特色品牌,助力孩子個性化發展。
隱性質量體現在:第 一,堅守教育初心,不能讓孩子只有分數沒有未來;第二,凸顯課程教學的核心地位,帶領團隊建立適合孩子的課程體系,推進課程落地;第三,凸顯教師隊伍的關鍵地位,建立一支師德好、專業強、顧大局的師資團隊;把教育規律放在前面,同時民辦教育要遵循市場機制和規律(公辦學校的困境之一就是機制不夠靈活,民辦學校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
我們可以通過以上方式打造高質量教學品牌,做到可持續發展。
圖 | 金海清先生 IEIC圓桌論壇現場
校長的核心領導力
Q:主持人 王立思女士:接下來請王校長、張校長分享一下,當今教育態勢下,校長領導力的核心是什么?
A:嘉賓 王亞賽女士:我認為領導力的核心要素是“熱情”。
一方面,要點燃學生的熱情。這一點我受到了一位好朋友的啟發,他是劍橋大學的面試官,我問他,你在尋找什么樣的學生?他說,我對學生想學什么專業、拿過多少獎項不感興趣,學生的熱情才是帶動他不斷進步的核心,也稱之為內驅力。
另一方面,要點燃老師的熱情。沒有熱情的老師無法感染學生。我不太熱衷于精細化管理的方式,更愿意打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老師們在這個平臺上發揮潛能,在他們的帶動下,點燃學生的熱情。
圖 | 王亞賽女士 IEIC圓桌論壇現場
A:嘉賓 張莉女士:領導力有多個維度,比如課程、思維、洞察、學習、決策、創新等。
我認為領導力的核心是情緒治理,通俗一點說就是情商。作為民辦國際化學校的一線教職工,我相信一位有高情商領導力的校長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老師,奔赴理想的教育境地。
情緒治理包括察覺情緒的能力、識別情緒的能力、使用情緒的能力、管理好自己情緒的能力和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作為校長,要善于激發學生、教師、家長的正面情緒,激得出歡樂,接得住憂傷。我認為很多能力可以通過團隊協作互補,惟獨校長的情緒治理代表著個人的情緒輻射和傳遞。
圖 | 張莉女士 IEIC圓桌論壇現場
“新老”之爭下的交流發展
Q:主持人 王立思女士:近年來,國際化學校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請問各位嘉賓,一些國際化學校作為新起之秀,應如何打造特色品牌?老牌的國際化學校,又應當如何維持優勢?
A:嘉賓 王普先生:我想從兩個角度來做分析。
從校長的角度看:既要注重績效,推動各種SOP的建立;也要注重文化引領型的領導團隊建設。
從學生的角度看:既要促進由外驅力到內驅力的發展,激發孩子的內生動力;也要注重嚴格管理,促進孩子的習慣養成。
A:嘉賓 金海清先生:在新的形勢下,要堅守教育理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同時,做好新課程和國際課程的融合,支撐學生的卓越發展。
A:嘉賓 王亞賽女士:我認為要做到四個字:真實,不虛。我們要真正展示自己的內涵和自身優勢,把真正研究過、探索過的成功經驗呈現給家長。遠播教育在這一方面也是專家,參加此次大會,我感覺不虛此行。
A:嘉賓 張莉女士:在我的眼中,要彰顯一所學校的品牌影響力,需要做到四個字“目中有人”,這里分四個流程來實現。
1、品牌定位聚焦人。要知道在創建一所學校品牌的時候為誰服務,滿足哪部分的家長需求。
2、品牌意識覆蓋人。團隊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從事管理工作、一線教學的工作,還是后勤工作,都具備品牌意識,以樹立品牌為榮。
3、品牌賦能塑造人。用初心踏踏實實地做教育,最終落腳于塑造人的這件事。
4、品牌成果凸顯人。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學生是課程的塑造作品。
不同教育工作者的實踐經驗不同,對校長領導力和學校內涵發展的見解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終,我們都要回歸教育初心,“洞見本質 · 創變未來”,致力于肩負教育歷史重任,勇立教育改革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