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制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時候,要讓他感受到幸福和被尊重。孩子值得慢慢地看“長性”,像長跑運動員一樣,挑戰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摘自第五屆IEIC葛敏敏女士分享
圖 | 葛敏敏女士IEIC現場分享
當教育和資本產生碰撞,企業或學校要如何處理?
在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時候,為什么要看“長性”?
在建設企業和學校時“做減法”,能帶來什么收獲?
在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中歐上海校友會親子俱樂部會長、恩摯教育創始人葛敏敏女士帶來《做有溫度的教育》主題分享。
她從教育情懷、教育“長性”、教育“減法”等幾個方面出發,結合自己身為親子俱樂部會長、孩子媽媽的真實經歷,剖析了如何做有溫度的教育。
讓我們一起回顧她的精彩演講!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 一人稱視角陳述。
要商業還是要情懷?
今年的9月24日,在遠播教育集團的協辦支持下,我們舉辦了第二屆中歐父母教育論壇,大概有600多位中歐校友家庭參與其中。
會后,我們根據嘉賓的分享內容整理了兩部分文字稿。一篇是由相關公司分享的“元宇宙"內容;一篇是由校長們分享的教育內容。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我們把文字稿發給嘉賓確認的時候,“元宇宙”板塊的嘉賓確認得很快,品牌方看過后,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校長們則會說,“你可不可以給我文字稿,我覺得我要提煉一下內容”,每位校長們至少要花半天的時間優化發言稿。
這個故事背后,引發了我的思考。
我自己也是一個創業者,我們看所有的項目都是財務模型,我們關注盈利、變現、利潤率以及估值。但教育是一件有溫度、有情懷的事情。
一個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當中,通常逃不開兩個問題。
1、要商業還是要情懷?
2、究竟TO C還是TO B?為什么?
從商業的角度出發,你要有盈利模型、變現模式、企業職責。所有學校的發起者或創業者,辦學的出發點都離不開情懷,但是想要可持續發展,則離不開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后,我在教育領域看到更多的是情懷。
我作為一個教育項目的參與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母親,非常感謝這幾年的政策讓教育變得更加純粹。
當今的國際教育,在國內的市場定位究竟是什么?諸多政策出臺,大量資本退出后,教育者們不會說因為沒有盈利模型了,所以不能再開設國際化學校。每一位教育者都是有情懷、有初心的。
教育的“長性”價值
昨天晚上,我和幾個好朋友聚會,其中有一個朋友說:“敏敏,如果我的孩子將來考不進國內的高中,我就來找你,我們走國際高中路線。”
那個時候我就想,原來國際高中對很多家長而言,是中考分流后的備胎。
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勢,所以當我的朋友問我怎么選擇教育路徑的時候,我認為體制內、體制外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來看待“適合”這件事。
今天我是站在中歐上海校友會親子俱樂部會長的角度來做分享的。“中歐”是什么?是中國培養企業家的商學院,我們在上海有9千名、全國近3萬名中歐校友。
這些校友都非常成功,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公司,或者身為企業高管。這群人在成為“大佬”后有一些共同特點,比如變得愛跑步。所以“中歐”有一個綽號叫“紅楓路體育學院”,很多人的月跑量都達到了200-300公里。
為什么大家如此熱愛跑步?這和我們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理念異曲同工。
企業家們更有“長性”,這個“長”是指看待孩子的教育時,更傾向于: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未來具備哪些品質?
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則報道,一個孩子在采訪埃隆·馬斯克的時候問,“如果你重回20歲,會給年輕的自己什么建議?”
馬斯克回答,我應該再多讀一點書,再多認識一些優異的人。
今天我們給孩子選擇學校的本質之一,也是希望他多認識一些優異的人。當這些人跟他志同道合,環境會改變他的思想和眼界。
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先生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前期靠體力,中期靠腦力,后期靠心力。“中歐”的校友們很喜歡他的積極心理學。創業失敗后可以東山再起的人,就是因為具備更強大的抗壓能力。
圖 | 葛敏敏女士IEIC現場分享
前兩天我們一個校友說,他已經確診了阿爾茲海默癥。
我問他:你還好嗎?他沒有說話。
但是我從他的動態發現,他每天都堅持跑步,并積極參加校友活動。
有一天,我給他發了一條消息。我說,我們要享受每一天,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遇到什么,但是要對得起今天。
我對我的孩子也是這樣講的。
我們今天為什么要考試?目的是什么?未來能不能有更好的抗壓性?
在義務制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時候,要讓他感受到幸福和被尊重。孩子值得慢慢地看“長性”,像長跑運動員一樣,挑戰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
為什么要“做減法”
如今,中歐上海校友會親子俱樂部被復旦、交大等很多校友組織關注和探討,我有時候也會受邀去分享。
我們是一個有情懷的組織。如同我剛才提到,商業的部分讓供應鏈解決;情懷的部分讓心告訴你答案。這個模型可以套用于所有的學校。
參與校友會的家長們,是不是可以在教育上做更多事情?比如,和已經畢業的、在讀學生的家長,探討家、校、孩子如何共建“三角模型”,讓孩子們覺得更幸福,更有價值。
中歐上海校友會親子俱樂部在校友組織層面成績亮眼。但是,未來我們計劃“做減法”。
為什么?因為我們想要更專注。
現在每個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有2千人左右,少一點的幾百人。對于校友組織而言也是一樣的,服務好2-3千個中歐校友家庭(孩子0-15歲)就可以了。
陪伴是終身的,在這兩三千個家庭和校友里,我們產生了很多的親密合作和連接。
我認為學校比我們更有場景“做減法”,專注于內容,讓家長認知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參與,讓孩子意識到初中、高中、大學都是人生的新起點,幫助孩子走向社會,驗證他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價值觀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