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人文意境,也需要家國情懷的建設精神和扎實的實踐能力。
——摘自第五屆IEIC高德毅先生分享
圖 | 高德毅先生IEIC現場致辭
在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上,“教育”、“科技”、“人才”這三大關鍵詞并列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工程做好,才有人才;有了人才,才有戰略科技力量。但是,教育如何抓住時代之機,主動迎接挑戰和變革?國內教育變革的進程如何?
對此,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專家、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會長高德毅先生在第五屆IEIC大會上的致辭中做了明確注解,讓我們共同回顧——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高興參加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通過歷屆嘉賓演講,見證了這幾年來教育行業的重大變革、教育形式的轉變和新發展。教育承載著文明傳承的重任,我國目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近53萬所,在校生超2.9億人。如此大體量的受教育人數背后,不僅要關注人才的梯度建設,也要關注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巨大潛在教育需求,更要關注提供教育服務的學校、機構是否具備了新時代人才要求下,我們所需要的辦學能力。
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國際化的進程逐步加快,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在教育的基本戰略和要求上,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優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工程,是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工程,教育急需抓住時代之機,主動迎接挑戰和積極變革。十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的勢頭迅猛,發展也卓有成效。
第 一,校內外合力落實“雙 減”,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
“雙 減”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一年多來,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理解和支持。“雙 減”政策的落實,從校內來看需要聚焦強化學校主陣地的作用,提高卓越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特長教學水平,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從校外來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大大壓減,線下機構壓減比例已經達到95.6%,線上機構壓減比例達87.1%。校內校外兩方面雙管齊下,讓學校更好地承擔起教育主體的責任和義務,讓校外培訓更規范、有序、有質量。
“雙 減”工作確實牽扯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如果從世界的范圍、歷史的角度審視這件事,其實有很多東方國家的先例。無論在日本、韓國、還是中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包括東南亞發展比較快的國家都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在80年代,日本已經出現大量補課的情況,當然沒有中國的體量大,所以我們采取了“雙 減”政策,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后,逐漸恢復到相對比較好的可持續態。
我們的改革正在由表往及里發展。“雙 減”可能是一個表的顯性特征,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表”的問題深化為“本質”的問題解決好,讓教育高質量、高效能發展。
第二,高考綜合改革穩步推進。
今年高考有1193萬人報名,對比2021年的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凈增了115萬,是近年來增幅較大的一次。從上海適齡人口的統計可以看到,2019年以后,上海參加高考的同齡人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勢頭將會持續到2032年。在近10年的逐步增長過程中,對于我們教育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遇也是挑戰。對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機構而言,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能力儲備。為新一代的年輕人,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最主要的一批新生力量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精英們,提供基礎工程和戰略性儲備。
正因為教育的突出地位,才更應該提供更高質、多元、公平、科學和完善的質量。通過“新高考”的改革,讓考試變得更加公正和公開,有利于培養個性化的人才,深入挖掘具備綜合水平的學生。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考定終生”的局限,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進入18歲年齡段的學生,只要在上海參加各種類型的考試,幾乎都有機會進入到高等教育。在這個背景下,要讓教育的品質、特色、類型更符合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符合家長和孩子今后成長發展的需要。
第三,職業教育不斷優化提質、增值賦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據統計,目前職業院校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與23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成25家魯班工坊,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與2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有1千多個。職業教育已經開始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的歷史跨越,不僅在教育層面更獨立、更專業,在體制層面更完善、結構更優化、模式更創新,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充分發揮了自我優勢,向國際輸出了更高的中國標準和更優的技術品質,整體進入了優化提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全國人大通過了大幅度修改國家的《職業教育法》,這是在新的歷史階段非常開放的教育法律。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范圍內的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動新的職業教育。很多國家政府機構的調整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在英國,原來資格認證機構是一個單獨的行業,現在讓它進入到英國教育部整體系統里,組織的調整實際上是新趨勢的體現。
圖 | 高德毅先生IEIC現場致辭
第四,克服困難,積極促進國際間的教育交流。
2020年疫情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對留學生的學習生活規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教育部也積極回應了社會關切,出具了相應的措施:繼續支持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面向出國留學受阻的學生開展相關招生工作,雙向選擇,擇優錄取,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它各類招生不產生影響,學生修業不僅可以頒發境外辦學者的學位證 書,還可以在國內有各種相應的文 憑配套。
第五,教育為民,以人為本。
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推動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通過引進教育資源,學習消化吸收國際先 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推動我國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既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也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又有一顆愛國心的人才。
這十年,教育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教育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從政策出臺到配套措施的推進,都在深化教育改革。比如大力推進“雙 減”,頒布《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政策就與我們在座的各位家長朋友們息息相關,讓教育在感性和無形的基礎上更加理性、科學、有章可循。而高考政策的改革對于每一個家庭而言,都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人生大事,這也促進了政策往更科學、更多元、更靈活的方向、更具有可選擇性的領域發展。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的穩步發展也與每一個家庭密切相關,是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國際化、多元化適用性人才的必要途徑。社會發展需要適合的人才建設,而符合社會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他們具備的能力就是教育的培養方向。
因此,教育需要“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人文意境,也需要家國情懷的建設精神和扎扎實實的實踐能力。這些需要通過遠播教育集團和陶行知協會搭建的平臺,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動員社會有識之士,共同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協同,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成長的規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共同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最 后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