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雙 減”正式拉開帷幕,轉眼間這場全國范圍的教育領域大改革已歷時一年!
家長們從措手不及到步入正軌,渡過了漫長的適應期。
原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吳子健先生曾在第四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帶來主題為《“雙 減”下什么是家長的新剛需?》,引發熱議。
回看這段分享,如果當時有更多家長能夠借鑒其中經驗,應該可以減輕不少“精神內耗”。
他根據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總結了孩子的成長“關鍵期”,讓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更省力、省心地get到需要重點關注什么。
全人教育的“關鍵期”有哪些?
如何為孩子接受全人教育做好準備?
在新形勢下,到底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呢?
孩子成長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哪些?
“雙 減”政策實際上強調了兩條,第 一,作為學校來講,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第二,對于培訓機構來講,要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
針對家長,特別強調完善家校的協同機制,進一步明確家校義務的責任。
我們作為家長欲更好地落實義務:必須了解孩子成長的身心規律,了解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勞倫茲做過一個實驗,當小鴨子生出來以后不是由它的媽媽帶著,而是由勞倫茲帶著小鴨子跑了一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鴨子把勞倫茲當做了媽媽。
鴨寶寶這一現象證明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道理,即:成長最重要的特征,發生在生命中每個固定的短暫時間。
大家應該都知道一個關于狼孩的故事。在印度有個孩子生出來以后被狼“偷”走了,母狼把他撫養大,被人類發現以后他只會說狼的語言,為什么?因為他出生后就沒有和人類在一起。
為此,我們要了解兒童的幾個關鍵期:
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1-3歲。有一些媽媽在懷孕6個月以后,就會每天晚上和肚子里的孩子念兒童的文學故事,給孩子做胎教。
視覺發展的關鍵期是0-4歲,這個時候孩子的視力發展是最迅速的,如果有的兒童眼睛天生斜視,這個時間是最容易矯正的。
識字的關鍵期是3歲左右,但是我們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而是要用一些卡片、圖片、實物等來提高他們的興趣。
數字概念形成的關鍵期是4-5歲左右,也不是簡單地教孩子數學,而是通過實物、玩具來引起他們的興趣。
想象力發展的最 佳時間是3-6歲,這個階段爸爸媽媽應該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看看,講一些童話故事,玩一些智能玩具。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主要是聽、說、思、寫、讀的習慣。
9-10歲的時候是孩子紀律分化的關鍵期,孩子小學3-4年級最容易出現“問題”,可能有明顯的分化,當然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少數孩子會在紀律上有意無意地違反校規和班規。
女孩10歲左右、男孩12歲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叛逆心理就產生了,要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行為。
全人教育的“關鍵期”有哪些?
包玉剛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包校”)是以“全人教育”作為辦學理念的,那么全人教育的“關鍵期”有哪些呢?
我們認為這要從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來出發,是“以實踐為本”和“以人為本”的兩種教育概念的一種發展和融合。既要重視社會價值,又要重視人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具備發現自己獨特品質的能力。
為此,在雙語方面,我們要求學齡前的兒童能聽得懂、講得出、能交流、會理解。小學、初中和高中同學的漢語要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在英語方面,要達到第二語言所在國家課程教材教學的要求。
另外,我們也希望孩子具備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先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思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今后進入“目標學校”同年級課程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思辨能力。
按照我們現在的文件,義務教育階段不能引進境外教材,不能開設國際課程,但是不等于沒有特色的教學,上海課程改革也有拓展性和研究性課程,對于包校來講是以上海課程為基礎,吸收、引進、融合符合國家規定的國際課程的理念、教材與評價方法。
另外,要具備演講表達能力以及良好的撰寫報告的能力,當然還要發展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多元文化與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如何為孩子接受全人教育做好準備?
先必須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包校,孩子們進來的第 一堂課就是思考“你與別人一樣嗎?”、“你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嗎?”
有一次在浙江省嘉興市的自行車騎行活動中,我問一個八年級的女孩子:來到包校八年后,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事?
她回答:是進包校的第 一堂課。當時老師問“你與別人一樣嗎?”、“你有什么不一樣?”、“你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嗎?”
而且老師還要求每個孩子把滿月時父母拍的照片和進包校前在幼兒園的一張照片畫成畫,每個孩子把照片粘在一起貼在走廊,從而發現每個同學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就完全符合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當你第二次踏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河中的水、魚、樹葉,或者那些雜草都變化了。
馮蘭教授曾指出,影響一個人快樂和生活滿意度高的因素不是我們認為的智商和學習成績,而是擁有自制、正直和毅力的好品格。
就像《傅雷家書》(傅雷去世以后由他兒子出版的一本書,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書中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分享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他的信有多種作用:討論藝術;激發青年人的感受;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有一次我接待的一位家長給了我一本書,名字是《媽媽的一半是老師》,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作家朋友,曾經也寫了一本關于他女兒的書。作為家長,研究我們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應該通過觀察、記錄、分析并指導孩子的成長。
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究竟有多少?
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愿嗎?
你是否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聽聽、看看?
下面我們來分析,新形勢下,家庭教育中要注重什么?
一是民族認同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幫助孩子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和自身價值,形成積極自信的心態,從而能夠與他人溝通、合作。
當然,家長也需要關注語言能力。靠大量的閱讀激發學習語言的興趣,挑選合適的書籍。
包校一年級的孩子,在圖書館的第 一堂課叫“圖書館管理學”,這是大學上的課。包校小學部的孩子在圖書館的年均借閱量很高,而且會要求每一次借閱兩本英語讀物,一本中文讀物。曾經牛津大學校長來包校給4、5年級的孩子開座談會,他稱贊孩子們語言能力非常棒,這就是靠大量的閱讀累積的。
另外,我覺得很多家長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需要觀察孩子反映如何,與孩子交流閱讀后的體會,甚至應該和孩子一起讀大家都感興趣的書籍。
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藝術能力,藝術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助益。同時,注意孩子所學課程的教育理念,不管在包校還是在其他學校,選擇合適的課程非常重要。
我們要搞清楚國內課程和國際課程的區別,國內課程強調在基礎知識穩固之上進行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階段性成果和對知識技能循序漸進地掌握。而國際課程具有高選擇性、現代性和探究性。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家長們的關懷下茁壯成長,成為對未來有用的創新人才!
第五屆IEIC大會預約通道
5年時光荏苒,教育初心如一。2022年度遠播教育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將于10月22日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3F(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盛大舉辦!
屆時眾多上海國際化學校、周邊浙江、江蘇熱門國際學校以及留學等教育機構都將齊聚,覆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國際本科留學等全階段。另外將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等嘉賓,以國際視野探討教育話題,共話未來教育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