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南京站,今日在線上完美開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兒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李康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北美項目教學主管沙振、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國際本預項目榮譽校長秦新春、南京貝賽思國際學校大學規劃指導老師MR. CHRISTOPHER WERT、上海民辦金蘋果學校_西澳國際校長陸賢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諸位嘉賓大咖針對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階段的備考、規劃、培養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李康華先生在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踐行全人教育,培養未來精英》的演講,數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李康華先生直播間分享
演講嘉賓
李康華
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
現任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深耕國際教育領域二十年,IB國際組織亞太區教師培訓員、學校授權訪問小組成員、TOK認識論課程中文主考官。曾在廣州、深圳、上海的多所國際化學校擔任學術方面的高級管理職位,IB國際教育領域專家。
演講內容
今天,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李康華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四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話題——
第一、適應未來的教育為什么是全人教育?
第二、IB教育體系有哪些優勢?
第三、泰晤士學校如何培養未來精英?
第四、家庭教育如何助力國際教育?
那么關于這些話題,我們來看看李康華先生的詳細解答~
▲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兼學術校長李康華先生直播間分享
適應未來的教育為什么是全人教育?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適應更好的未來世界,現在我們的世界正在進入一個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早些年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已經戰勝了人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也已經在全球得到廣泛的使用。
人工智能在給我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我們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技術性失業,有數據預測機器人可能導致高達75%的失業。
兩年前,李開復在北京演講時說,年輕人現在就該開始找AI替代不了的工作。他認為在15 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將具備取代 40-50%崗位的技術能力,比如重復性勞動、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以及一些股票分析相關的工作等。
那么,什么樣的工作不會被替代呢?主要是回歸人的本質的工作不會被替代,比如創意性工作(醫學研究員、人工智能科學家、作家、公關專家、企業家)、戰略性工作(首席執行官、談判專家、并購專家)、需要具備同理心并與人打交道的工作(社工、特殊教師、婚姻顧問)等。
從人類社會形態的大變革來看,人類社會一直都在不斷發展進步,而我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期。(如下圖)
未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將超乎想象,這些變化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成為現實。這就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然而現在的教育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國際的創新、創造力與人力資源專家Ken Robinson曾說,學校在扼殺創造性。的教育專家趙勇也曾說過,教育存在的副作用,比如創造力的喪失。
為什么現在的教育會出現副作用呢?我們都知道現代教育來自于工業革命之后,是為了培養技術性工人,很顯然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了。未來,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教育模式。
未來我們的孩子走向世界,不僅要與其他人競爭,更重要的是與人工智能競爭。這就要求我們實行全人教育,即回歸人的本質的教育。
赫欽斯曾說,人是一種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存在,一種自由的存在,發展理性、培養人性是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進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較充分發展,培養完人(perfect )、完整的人(a complete human being)、自由的人、作為人的人。
那么,全人教育包含哪些方面呢?主要包含九個方面:學術扎實、性格塑造、社區意識與關愛、體育與運動、藝術與審美、企業家精神與領導力、創新能力、普世價值與傳統道德、核心學習技能。
IB教育體系有哪些優勢?
IB課程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外交官以及跨國企業職員經常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孩子也會面臨轉學的挑戰,所以他們結合了歐洲大羅、美國等各地區課程體系的優勢,創建了IB課程體系。
國際組織的目標是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年輕人,他們通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開創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國際組織與學校、政府以及其它國際組織進行合作,開發出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國際教育項目和嚴格的評估制度。
這些項目鼓勵世界各地的學生成長為既積極進取又富有同情心的終身學習者,他們理解盡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但他人的意見也可能是正確的。
IB學習者培養目標主要分為十大板塊,即勤于思考、胸襟開闊、懂得關愛、及時反思、善于交流、積極探究、知識淵博、全面發展、堅持原則、勇于嘗試。家長如果選擇把孩子送進這種國際教育體系之下,請一定要從這是個方面看待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成績來判斷孩子的進步。
與此同時,IB課程的教育理念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也是一致的。IB課程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課程體系,它有自己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等來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那么,為什么選擇IB課程呢?第一,進入國外大學的較佳途徑,比如常春藤,劍橋牛津等學校都會非常歡迎IB學生;第二,提供了的大學學習準備;第三,受益終身的核心素養。
IB課程體系很多時候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IB課程的核心學習技能包括:社交技能、研究技能、交流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思考技能。
IB課程的教學方法包括:基于探究、注重概念性理解、聯系當地和全球情境、注重有效的團隊合作與協作、分層教學、通過評估獲得信息反饋(形成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等。比如,IB課程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會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形成結論,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掌握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
相比較A-Level課程、AP課程來看,IB課程更具有挑戰性,它不僅有考試,也有內部評估,包括社區服務、德育教育、專題論文等。
IBDP課程核心課程包括:第一,拓展性論文(EE)。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入研究,較終撰寫4000字的學術論文。 第二,認識論(TOK)。超越學科邊界的課程,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外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反思,對認識過程進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的課程,鼓勵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明確回答你是如何知道的。第三,創造、行動及服務(CAS)。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特長,結合IB所學,通過個人和合作,關愛他人,改善周圍環境和世界。
泰晤士學校如何培養未來精英?
什么是精英?我認為應該包含三點,第一,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第二,擁有理性自由的終身學習者;第三,全球勝任力,有同理心、有責任感的公民。
全球勝任力是指青少年能夠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理解和欣賞他人不同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的能力。
南京泰晤士學校致力于創建鼓勵個性化發展的學習社區,幫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開啟潛能,成為終身學習者和有責任心的公民。泰晤士核心價值是關愛、誠信、多元、創新、堅韌、協作。
南京泰晤士學校以核心素養導向的全人教育,主要包括知情意行統一的全人教育、受益終身的核心學習技能、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多元包容與個性化發展、傳統文化根基與全球素養。
在課程設置方面,南京泰晤士學校課程分為遵循國家課程標準,開設基礎必修課程,也開設綜合探究、拓展課程。
學校開設豐富的課外活動,包括藝術與手工、公共演講與辯論、生態校園、歌劇、編程俱樂部、電影俱樂部、跆拳道俱樂部、舞蹈俱樂部、足球俱樂部、籃球俱樂部、排球俱樂部、跑步俱樂部、馬術俱樂部、高爾夫俱樂部等。此外,如果學生對某一項課程或者活動感興趣,學校鼓勵學生提出申請,并配備專業的導師進行指導。
學校有豐富的特色課程。第一,核心素養的顯性學習,包括社交技能、研究技能、交流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思考技能。
怎樣讓孩子掌握這些技能呢?我們會開始專門的課程,比如康奈爾筆記法,要求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學會康奈爾筆記法,在聽課過程中學生要隨時記下問題,并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總結。問題、反思、總結是康奈爾筆記法的核心。
第二,浸潤式英語。雙母語為目標,母語優先,循序漸進。在幼兒園、小學階段,通過中、英兩位老師雙包班模式,努力創設全息式英語學習環境,讓孩子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自然習得語言,從MYP到DP,我們通過SIOP學科語言支持系統,幫助學生順利從生活英語發展到學術英語,無縫銜接在國外大學的學習。
第三,探究中國文化與中國智慧。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都非常注重開設中國文化課程,包括論語、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史記、畫鑒、茶經等,希望通過這些幫助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知。
第四,生命教育。我們認為讓孩子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幸福,而幸福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生命教育包含生命與死亡教育、生涯教育、性格教育、預防犯罪教育、災難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性教育等。
第五,兒童哲學。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即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關懷性思維、合作性思維。
第六,創意一小時項目。每周給學生一個小時時間,對個人有興趣的項目的深入探索與研究。比如學生對編程感興趣,他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進行編程的獨立學習和演講,學校也會配備相應的導師進行引導支持。
南京泰晤士學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優勢,就是有社會共享體驗營地,強調體驗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服務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南京泰晤士學校營地教育項目素質拓展區、農業體驗區、人文藝術區、科學探索區、國防軍事區、綜合社區、天文臺等,這些營地區域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實踐探索的機會。
學校還成立了泰晤士未來學習課程研究院,包括課程創新研究、教師培訓、泰晤士大講堂、AGT個性化教育支持、特殊教育支持。我們希望通過課程研究,在課程創新、教師培訓、個性化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
學校創建了泰晤士篤行公益基金,包括山村姐妹學校、學生社區服務支持、鄉村教師培訓項目、優秀學生獎學金項目等。
學校崇尚以同理心和協作作為驅動的創新文化,培養具有樂于探究、獨立思考、勇于冒險、善于反思的學生。
泰晤士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包括:個性化課程與個性化支持、社會情感學習、服務性學習、哲學學習、智能化與游戲化學習、教育時空的流動性即社區與學校的融合等。
家庭教育如何助力國際教育?
我想強調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很多家長以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可以了,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中,他們特別需要得到家長的關注和支持。因此,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家長的教育理念要不斷更新,作為終身學習者的家長,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在南京泰晤士學校我們給家長提供了很多這樣的機會,包括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長晚會和由家長主導的活動、家長口語課堂、家長工作坊、家校讀書會等活動,幫助家長與學校、孩子之間緊密結合,共同成長。
同時,我們也期待家長參與到學習者社區中來,對孩子的項目式學習、社區服務、職業體驗進行支持。
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也非常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比如在孩子進入學校的第一天,會和同學老師一起制定班級的規則,并按照規則執行,讓孩子從小就有契約精神、規則意識。
我希望在家庭環境中,家長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讓孩子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
學校對學生的期待是什么呢?我們希望:
- 學生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有自我管理能力、有時間觀念;
- 有團隊意識、善于協作,尊重規則與契約;
- 敢于質疑、提出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 關心他人,樂于助人,有社區責任;
- 善于接受挑戰(語言、學習習慣),發展自己的潛能;
- 擁有國際情懷、多元文化意識、國際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