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北京站,今日在線上完美開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教育專家陳默女士、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女士、北外國際課程中心曹文教授、海淀凱文馬德玲副校長、中育貝拉田敏校長、諾德安達鐵艷校長、清華附中國際王實先生、北外國際高中名譽校長劉杰、清華志清吳樹珊校長、提雅學園鄭方圓招生官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諸位嘉賓大咖針對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各階段的備考、規劃、培養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清華附中助理校長王實先生在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思考在線教育,支招焦慮家長》的演講,數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主講嘉賓
王實
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校長助理;
規劃指導辦公室主任;
美國NACAC InternationalACAC會員;
北京四中國際項目,國際校區創校籌備核心;
北京海淀凱文學校創校校長之一,歷任學術校長,常務副校長;
國際教育問題專家:美國國務院EducationUSA杰出貢獻獎獲得者 WLSA(世界名中學聯盟)較佳貢獻獎獲得者;
中國較早開始關注并指導學生申請的駐校counselor之一,曾常年擔任北京四中出國留學申請顧問的工作,擁有十多年的指導經驗;
美國常春藤廣泛認可的中國權威專家
演講內容
今天,王實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幾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話題——
第一、現階段特殊時期主要存在的問題;
第二、家長和老師如何打破目前的教學狀況;
第三、在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那么關于這些話題,我們來看看王實先生的詳細解答~
▲王實先生直播間實況
各位家長同學大家好,我是王實,來自于清華附中,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能跟大家分享我對于國際教育以及教育當中的一些體驗和感受。
今天的話題叫做《思考在線教育,支招焦慮家長》,現在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現在家長和學生面對在線教育有很多困難,也有很多挑戰。今天希望用我自己對于在線教育的理解,跟大家進行進一步的溝通,給大家提供一些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特殊時期主要存在的問題
這段時間很多學校延遲開學,延遲開學其實并不是意味著同學們有更多的時間在家休息,而是利用另外一種教育形式來替換常規的在校教育,可是隨之而來也是更多的挑戰。
比如咱們可以看一下網上,我們所說的自媒體,或者說是在線媒體以及社會媒體當中,對于在線教育的評價,疫情下的教育的挑戰來自于多方面,非常有趣,大家不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笑話來看。
我們可以看到各方都在積極努力地探索一些非常規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去替換或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向。在線到底是什么樣的含義?我覺得可能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就現在這種情況,我幫大家簡單分析一下,我們現在所進行的這種教育模式,它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模式?這兩幅圖片分別給出了兩個不一樣的定義,一個叫遠程學習,還有一個叫做在線學習。
遠程學習的出發點,是替代傳統的教育模式,也替換傳統的在校教育。
相反我們看一下真正的在線學習,它實際上是對于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補充,而并不是去替換教室里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所以我們現在的這種online形式的遠程學習,是不是就真正成為了一種在線學習,或者是online的學習狀態?
其實并不是。因為在線教育是對于教育的補充,以及對于教育當中的一種多元整合式的教育手段。真正的在線教育,往往不僅僅只是學生再去看一個屏幕,或者從網站上搜取了一些所謂的視頻去提高學習的需要。更多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它整合了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以及我們線下教育當中多方面的人力、資源的教育手段。
同樣,在線教育往往強調的是交互性,是產生互動性的。而我們現在由于時間的關系,由于技術的原因,還有教學內容的要求,現在的教學手段,更側重于遠程學習,互動性并不是很強。
那么它怎么能產生更多的交互性?怎么能夠激發學生在熒屏對面的投入和參與感?對于老師、對學生、對家長都是極大的挑戰。
遠程教育有缺陷, 但是這種缺陷當中,它的根源除了表象當中孩子的投入、參與很少,老師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以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大家要深深地了解。
首先,教學對象個體無法關注。
這里談的就不僅僅是咱們所說的在線教育,而是常規教育,我們談的是教育本身,真正的教育實際上是什么?它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學生為關注點的。
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所說的這種遠程性的,在線形式的教育手段,實際上他是無法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育方式。
為什么?我們現在的教育手段往往又倒退于常規的一言堂,也就是老師更多是單向的輸出,不是以學生為本的,也就是說沒有因材施教。
第二點,兩極學生的差距更加懸殊。
很多同學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根本無法呈現出來,而他也不愿意呈現出來更多的學習主動性。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自律和好的學習習慣能充分拉開兩個極端。自律性很強的學生,他的學習會不斷保持一個非常好的狀態。而相反學習差的或者是自覺性不是很強的,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可能利用這段時間他徹底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這種兩極分化是非常明顯。
這個點當中,我要想強調的就是中間學生的迷失,絕大多數學生可能不是特別優秀的,和熊孩子,更多的學生實際上是中間部分的,那么這段時間他的學習會比較迷茫。
因為在于傳統教學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于中間這部分學生來說,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我們叫做peer pressure and peer assistance。也就是說同學對于學生之間的影響,有壓力、合作,還有相互之間的幫助。當他的同學變成了一個電子化和數據化的,在學習當中這種彼此之間互補,彼此之間的互通有無,或者是彼此之間的相互合作往往就缺失了。
這樣的同學在這里面,如果自覺性和自律性比較弱的話,他的學習就會比較迷茫。另外,由于現在常規學校中,學校老師除了對于兩端的學生關注以外,對于中間這部分學生的關注也是非常高的,因為他們的走向決定了學生在學校,也就是班級在學校,以及年級在學校當中的位置。所以老師對于中間學生的關注度較高,也有比較大的支持和鼓勵。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間同學收不到這樣的激勵,就容易產生一種困惑、一種迷茫、一種迷失。所以中間群體如果迷茫的話,對于整個的教育來說,較大的問題,就會發現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狀態不會非常理想。
第三個問題,教師應對無力。不管教師是學師范專業,還是以前獲得非常優秀的高等教育,目前在從事教師行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沒有經歷過在線教育、遠程教育,怎么去激發屏幕對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首先要強調的是三點,他需要愛。第一個首先要愛他所教的內容;第二個是愛他所教的方式,他用什么方式去教。第三個就是愛他教的對象,就是學生。而作為一個好的老師這種三熱愛的情況下,在現有的特殊的疫情期間,這三個熱愛很難去呈現。
如何打破目前的教學狀況?
除了咱們所說的教學對象、教學手段、教學老師,還有現在的教學狀況都是有挑戰性的。怎么辦?我們看一下要怎么去破這個局?在這種傳統當中的課堂教學和現在所說的遠程教學、遠程學習,怎么能夠有效地整合起來,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當中的優勢,而規避他們的不足和風險。
提到在線教育或者是遠程教育,不得不說一個人,Bill Gates。他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
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face-to-face,我們所強調的在線教育,實際上是與常規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補充,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把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人和機器之間的交流,變成一個有效的社區環境。
這種環境是什么?英文叫做blending education,也就是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指的是學生可以用一些online的教學資源,online的教學平臺,用高效能的應用程序和系統,與常規教學有機地混合在一起,達成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體驗。
在現在這段時期,怎么形成這種可能?
首先第一,父母的職能需要不斷拓展。父母的職能拓展,首先第一步是監督,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到這一步,監督孩子上學,監督孩子上課、監督孩子參與課堂的表現。
第二步,鼓勵。家長需要不斷地鼓勵孩子,不僅僅是形成一個好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表現要表達積極的評價和態度。這樣的話就讓孩子覺得是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學習,一起面對特殊時期特殊的學習方式。
第三個,是要珍惜。珍惜對與錯中的對是很容易的,孩子所犯的錯誤也應該去珍惜,就這件事情讓孩子們仔細去分析,同時從錯誤中成長,只有知道自己錯了,才能知道哪些地方表現得不好,學得不夠扎實,以便于能夠改善。
同樣,教師也應該在創新性教學當中有一種嘗試,現在的在線形式,很多教學的課堂組織用傳統教學是無法進行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應該有創新性的思維。
首先,換位思考,這時候不應該是從老師自己的角度來去思考,而應該是說學生現在在我的屏幕的那一邊,他能夠以什么樣的技術形式獲取到我所教授的內容;他有多長的時間能夠專注到我所教的內容;他用什么樣的形式讓我獲得他的反饋,哪些方面他是有缺陷的?從而進一步改善教學方式和手段。所以老師首先應該知道要換位去思考,以學生為出發點來考慮教學手段。
第二是要改善評測手段,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之后的評估能夠讓孩子愿意去參與,他怎么能夠跟你產生一個比較直接的溝通,以便于快速及時地給予反饋。這個是特別重要的。
除此之外,一定要清晰地說出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期待。有時候家長會在旁邊陪著孩子一塊學習,所以老師需要把教學目標非常清晰地呈現出來。而家長和孩子在了解之后,雙方就能夠為同樣一個教學目標去努力,盡量去完成老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較后是教學手段的改革,一定要強調的是有課堂參與。在線教育較大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參與度蠻低的,怎么能克服?要通過什么樣的形式設計一種什么樣的項目,或者設計什么樣的一個活動,能夠讓孩子課堂的參與度增強。
這里除了教學手段要去調整以外,還應該充分了解我們所用的教學平臺,他有什么可行性的支持,能夠較大化地發揮科技,又能容納常規教學中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項目。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想改變現在的狀態,一定要強調專注力。
專注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這就要求老師需要把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變成一種能夠吸引人或者是能夠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上面的一種新的整合性的教學手段和方式。
那么專注力家長怎么來看?用什么來判斷他是不是專注在學習?
第一,學生在專注的情況下,除了他的表情和神態以外,還有舉止和行為。比如他下了課以后,跟你在一個飯桌上經常去交流今天所學的內容,跟你分享他所學的東西,說明他是非常專注地去聽了一堂課。同樣你提一些問題的時候,他是不是有一些積極的回復來表明他剛才在課堂中的效率和專注度。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老師布置的內容,他是不是非常高效及時地進行了反饋,這些東西都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在他的課堂上足夠專注。
在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較大的優勢,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設計,形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的方式。對于所謂的常規教育來說,它也是核心,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
那么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去設定自己的學習節奏,怎么能達到?
21天可以形成一個習慣,也可以改變一個習慣。習慣的養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把控自己的學習脈絡和路徑。
這里較重要的是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對于同學來說,他們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更多的情況下同學們都是聽從家長和老師的建議,可是你有沒有真正了解到你自己是誰?你有什么樣的優勢?你有什么樣的不足?這是需要在不斷發現自己不斷反思過程中,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的一個過程。
當了解自己之后,揚長避短是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所謂的揚長避短,實際上指的是你需要掌握基礎部分的內容之外,還要呈現出一個有標志性的、有特性的、與眾不同的個體,按照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取你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和需要掌控的知識,借助各種各樣的資源,完善你在某一方面的極致和優秀。
第三個就是設定節奏,你在學習過程當中,你應該知道自己的想法,按照你自己的節奏,去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然后培養自我約束能力,自我監督。
除此之外,一定要改變你的這種思維,這是較難的。對于我們學生,你需要不斷去改變常規固定的思維模式。學習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也不是為了階段性達到目標而去做的一種滿足別人的需要,或者是滿足自己階段性需要的一種簡單的經歷。
學習是一生的。你要知道自我學習,需要知道如何去獲取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在線學習能力,它已經不是為了上個網課,現在已經成為你一生當中重要的能力,就如同游泳一樣,是生存的一種能力。
學習這件事情,不是為別人去做,而是一種較基本的能力,它滲入你的骨子里、血液中,是美好的未來當中較重要的能力之一。
We are born to learn,學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所以希望大家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為了自己的一生去努力。
錯過了本次線上峰會直播的家長也不用擔心,現在可以報名遠播教育3月21-22日舉辦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杭州站和廣州站。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長也可以關注遠播接下來即將在7個城市舉辦的在線展會:
每場在線峰會,遠播都將邀請國際學校和重磅嘉賓大咖,讓我們相約線上,足不出戶一站式解決規劃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