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深圳站,今天12點在線上拉開帷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心理學博士張怡筠、教育專家陳默、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諾德安達劉望、哈羅王健和王平、薈同張雅楠和蔡愛萍、瑞得福LelandAnderson、訊得達成侃和吳虹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他們以“點燃孩子創造力”的峰會主題展開直播講座,針對目前學生家長較為關心的國際教育規劃、家庭教育等話題,同時針對幼升小、規劃規劃階段的規劃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先生,帶來了主題演講《中美教育的體驗與比較》,直播間里數千名學生家長積極參與互動,在彈幕中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分享的精彩內容。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先生的直播間實況截圖
演講嘉賓
夏志宏
解開百年未解數學難題——龐勒維猜想的天才數學家,留美、美國西北大學任教30年,歸國后,被聘任為南方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講座講授,致力于動力系統,哈密爾頓系統,天體力學等方向的研究。曾獲:
◆斯隆研究獎(SloanResearchFellowship)
◆美國總統青年研究者獎(PresidentialYoungInvestigatorAward)
◆布拉門塞爾純數學獎(BlumenthalAwardforAdvancementofPureMathematics)
◆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
◆杰出青年基金
演講內容
今天,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先生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幾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問題——
第一、我自己具體的一些經歷;
第二、我在美國的經歷和見聞;
第三、選學校主要看興趣,不要看排名;
第四、學生一定要有獨立性。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他的詳細解答~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夏志宏,演講主題《中美教育的體驗與比較》
家長們,同學們,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這么一個機會和大家一起討論中國的教育,我要跟大家談的主要是中美教育的一些體驗和比較,講一些我個人的經歷。
我是1978年考上南京大學天文系的,當時我15周歲。考大學時也在考慮到哪個大學去,當初在兩個學校中猶豫:一個是南京大學,一個是清華大學。我是江蘇人,南京大學天文系在我們那個地方比較有名,我對天文也特別感興趣;當然清華歷來就是中國工科方面的學校,有朋友和親戚就勸我考清華大學,但是我自己非常想讀天文系,所以就選擇了南京大學天文系。
我當初報的志愿也比較怪,我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學天文系,第二志愿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很幸運的是南京大學錄取了我。當初我還在想,假如南大不錄取我的話,去清華也還算湊合。
我是1982年初從南京大學提前半年畢業,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生,當時紫金山天文臺有幾個出國名額,那個時候大學生是不可以自己申請到美國去的,必須要公派或者自費公派,當初我考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生就考到了公派的出國名額,所以我就去美國了。
當然我跟國內的聯系也沒有斷,這段時間幫助了不少中國的教授,主要是請他們去美國訪問,同時也幫助了不少中國學生,我經常在夏天回來講學。
我去紫金山天文臺沒多長時間,主要是準備出國,較后我在1983年10月份到了美國,我講這些就是讓大家知道我具體的一些經歷。
我跟國內聯系比較多的時候,是在1999年,那時中國開始有長江學者計劃,我是第一批被邀請回國,在北大做長江特聘教授的。當初是要求我要回國2-4個月,所以從那時起,我在國內的時間就比較多了。
之后政府在2011年的時候有個千人計劃的短期項目,所以我就成了北京大學千人計劃的教授,要求也是每年回來2-4個月,但我一般都會超過這個時間。
在2015年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剛剛去南方科技大學當校長,那時南方科技大學沒有數學系,他勸我到南方科技大學去創建一個數學系,所以我從2015-2018年底一直在南方科技大學當數學系系主任,同時也擔任致誠書院院長。
接著我談一下我在美國的經歷。
我是1983年10月底到的美國,剛到美國的時候在耶魯大學的一個分校。
半年以后轉到了西北大學讀了4年博士。
在1988年離開西北大學,在哈佛大學任助理教授/講師。
在哈佛待了兩年后,佐治亞理工大學勸我過去做副教授,這個情況很罕見,畢竟當時我才剛剛畢業兩年,于是我決定去佐治亞理工大學,并于一年后辭去了哈佛的職務。
在佐治亞大學待到1994年,我又回到了我讀博的母校西北大學,其實學校1993年就希望我回來,但是我因為個人的原因拖了一段時間,于是在1994年回到了西北大學。
我總計離開了西北大學6年,這6年之間我提升到正教授,這在美國也非常少見,我剛到西北大學的時候,就是較年輕的正教授。在2000年的時候又升為講席教授,西北大學還從未給過40歲以下的人做講席教授。
在美國我接觸了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也因為參與規劃,接觸了不少從國內來的研究生;而關于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經歷,與我的兩個孩子有關,我家老大現在31歲,老二是14歲,他們兩個都是在美國出生和長大,所以他們每次規劃都是我的經驗。
又因為經常回國,對國內中小學的教育也知道一些,所以對兩個國家中小學教育,尤其是大學和研究生教育還是比較熟悉的。其他一些國家,我因為經常出去,有些還是長期的如1-2個月,但感受并不那么深刻,所以我主要還是聊聊中美兩國的教育。
今天講幾個小故事、小經歷,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做一些比較。
大家都非常關心中國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我作為一個數學家,就對數學教育尤其感興趣。比如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國的數學教育體系與其他國家有哪些異同?在其他國家的方案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內容?
還有另外一些問題比如:中國的數學教育常被認為是“應試教育”,您如何評價?應試教育的優缺點分別何在?如何揚長避短?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說:不同階段,中小學/本科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分別應該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大家常問的問題,特別是孩子家長格外關心的問題。
前幾天,我們幾個人在一起剛剛舉行了一個“中國數學教育”的主題論壇,是由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主持的,還有北師大和中科大的副校長們,還特別邀請了深圳中學的朱校長來和我們一起討論關于中國中小學以及大學教育的問題。
我們花了兩個小時時間討論,對我的啟發很大。我們的討論當然離不開高考,其實美國也有很多標準化考試,比如進大學要考SAT或ACT,讀研究生要考GRE。在考試方面有兩個不同的趨勢:美國是逐漸淡化考試,而中國在逐漸強化考試。怎么理解?我們大學和中學的自主權越來越少了。
討論中還發現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其實中國高考改革的阻力是家長,學生家長特別害怕高考有改革或改變,每次提出改革總是反響很大,反對的人也很多。我想說的是,現在的高考方式其實非常糟糕,對中國將來的競爭力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都知道我國中小學教育基礎其實比較扎實,學生也比較辛苦,美國學生是一邊學一邊玩,而中國學生從小到大都非常辛苦,特別辛苦的就是高考:高一高二基本把所有課程學完,高三一年就是在準備高考。
我比較熟悉的是數學,高考的數學考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為什么呢?因為現在它已經已經變成了一個格式化、固定化的考試方法:考題有22個題目,每個考題考什么,什么地方考“三角”,什么地方考“幾何”,什么地方考選擇題,都是嚴格排好的,就連題目難度都是排好的。整個高三的學生不再學新的東西,這個非常可惜。
我們知道高三,十七八歲,是人生學習能力較強的時候,這個時候學的東西是可以一輩子記住并受用的,但是很可惜,我們高三的學生不再學新的東西,這種培訓讓學生不再去思考,這個很可怕。
學生本來應該學會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想問題,但是高考的考試是讓他們看到一個題目就去做,不能再去想,這與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這個就很糟糕,對學生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我們也知道中國的國情,必須有考試,那么至少在考試方式上,我希望有一個改革。我也一直在呼吁,高考如果是不得不考的話,那我們一定要做一些改革。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到美國讀研究生,每個人都要讀GRE,首先這個GRE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大家認為考試是考的好就好了,其實對我們來講,我們錄取學生,就知道美國較學校,他們錄取的過程對GRE考試根本就不看,只是作為一個參考,除非你真的考得太糟糕了,不然80分或100分對我們來講真的沒有什么意義。我一直對中國的學生這樣講,但他們總是不信,非要花很多時間去考試。
為什么我們不重視呢?其實是有原因的。GRE每過幾年就會改題型,而一改題型我們中國學生一下子從九十幾到滿分,掉到了七八十分,每一次改題型中國學生的成績就直線下降,等題型固定下來以后的幾年中,中國學生的成績就慢慢又上去了。
中國學生已經形成一種應試教育的習慣,就是備考。這種備考毫無意義,并不是你考得不好水平就差,真正公平的考試應該是大家誰都沒有準備。所以我覺得高考應該每年題型都換,每年讓不同的人來出題,讓學生沒有辦法去復習,去用八股式的方式受教育。但反對較多的是家長,這一點很難理解。
其實美國學生對考試沒有那么重視,比方說我大兒子,他報考大學的時候,我某一天突然告訴他要考SAT呢,而他還不知道SAT主要內容是什么。他說,那我要花時間看一下。也就在家里隨便看了幾個星期就去參加考試了。他大學畢業讀研究生的時候也是,說馬上要考GRE了,我得看一下究竟是考什么東西,然后兩個星期以后就去參加考試了。我覺得應該所有人都這樣子,才是公平的。假如你在起跑線上先跑了一半以后,其他人再跑,你當然很快,但這樣比賽就失去了意義。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美國SAT在大學錄取中起的作用,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在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下,大家在選課多樣化和培養特殊才能方面就出了問題。我們發現在錄取中國學生時,大家都上的一樣的課,都考得一樣,就很難選到有特長的學生,有時候可以選一些天賦比較好的,但人不應該僅有天賦,而是應該有特長。
原創性不能靠像培養技術工人一樣,應試教育對培養技術工人有很大優勢,但是要培養原創性、有特長的人就難了,這個關系到中國將來競爭力的問題。
我覺得對小孩就要培養興趣,把他的特長找出來。我兒子小學后,我們像一些中國父母一樣逼他彈鋼琴,等他進入高中后,我們和他說可以不彈鋼琴了,他從此就沒有碰鋼琴,說明他對練鋼琴這個事已經非常反感了。這一點就是一個失敗的教育,不能讓學生學知識時失去興趣,興趣失去后是沒法補回來的,而知識是可以補回來的。
開始的時候我講我為什么選擇南京大學,就是因為我對天文感興趣,所以很自然地我就希望可以去南京大學天文系讀書。當然清華的排名是比它高,但這個排名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我一直在強調一個大學的排名是毫無意義的,哪個大學適合你,你的特長在哪,每個學校的特色在哪,這才是真正的選學校的方式。
我之前在知識分子公號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有靠譜的大學排名嗎?這個看的人比較多,其實我想說的意思就是:排名是非常不靠譜的東西。在中國,對排名尤其感興趣,因為很多時候是純粹的一種父母和學生的虛榮心,讓他們熱衷排名。
排名是經濟學的一個范疇,在定理里說,沒有任何一個排名是合理的,而證明這個定理的經濟學家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所以選學校主要看興趣,不要看排名。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兒子從加州理工大學畢業后,想去讀研究生,他學習成績很好,所以拿到了美國國家獎學金,較后他在兩個學校里選擇:一個是麻省理工大學,還有一個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我兒子學的是計算機,這就是計算機專業的兩個學校。
當然MIT名聲很大,當他到MIT以后,發現學校太多的學生只是看重學校的名聲,據他自己講,學生大多時候總是把MIT掛在嘴上,所以他決定不去MIT了,而是去卡耐基梅隆大學。
我再舉一個例子,中國人特別迷信,比如說哈佛大學。我在那當過教授,所以我知道哈佛也有非常差的學生,但中國人迷信哈佛,被哈佛錄取肯定不會不去的。比如我的一個學生叫KateCalder,他是在我這里寫的學術論文,他同時被哈佛和杜克錄取了,兩個都是非常不錯的學校。他也是到哈佛去看了一下,他說哈佛的教授不像杜克的教授那么平易近人,所以他選擇去了杜克大學。
選學校關鍵是要選自己的興趣,不要有任何虛榮心,虛榮心對個人的發展很不好,可以說毫無意義。
下面我談下關于學生的與學術無關的方面,獨立性,這個我非常強調。為什么?我到南方科技大學后任致誠書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是所有學生進校后不分專業的,可以自由選擇專業,所以剛去的學生因為沒有專業,他們的學生管理就在書院。
書院的管理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選課,還要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我發現美國學生進大學后相對獨立和成熟,而中國學生進大學后,一直在父母強硬的管制下,既沒獨立也沒成熟。
很多孩子都有青春叛逆期,在美國孩子們在中學就叛逆過了,所以到了大學這種問題就少了,可是在中國挺怪的,小孩的叛逆期往往在大學,給大學管理帶來很多問題。比方說,兩人住一個宿舍的,一個同學與室友關系不好,夜里打電話給媽媽,媽媽第二天從北京趕過來處理這個問題,這讓我覺得很荒唐。
一個小孩到了大學之后,這么簡單的關系處理不好,這么簡單的事情還要自己的父母趕過來幫自己處理,這就非常糟糕。這種糟糕不是學生糟糕,而是父母糟糕,學生為什么會這樣,都是父母養成的習慣。每個人對自己小孩都非常呵護,但你不能永遠把他當成一個小baby。
作為書院院長,我習慣學生來找我溝通,我遇到的較大麻煩就是總是父母來找我,這個就特別可怕,我們是培養學生的,不是培養父母的。
較后我再說一個故事,是關于我大兒子的一個故事。我大兒子去讀大學時,我們和他說你進大學的所有應該交給學校的錢我們來付,其他我們一概不付。所以他大學期間的手機費、與同學出去玩等都要他自己付。
錢從哪來?他每年夏天都去實習或打工,他在美國幾個大型計算機公司都實習過,而這些公司也都希望他能去工作,比如谷歌、facebook、微軟。
在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們給兒子買了個比較好的電腦,但是也和他說好,這個電腦就是你大學四年我們給你準備的電腦,假如你要升級或者換更好的電腦,你必須自己花錢,我們不會再給你買電腦,他也答應了。
在他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與加州大學伯克利有一個交換項目,他就過去了。他把電腦放在伯克利的一個教室里面,而且是鎖起來的,所有同學的東西都放在那里,沒想到他的電腦鎖被人撬壞了,電腦被偷走了,他就沒有電腦了。于是他打電話給我,說爸爸能不能給我再買一個電腦。
他媽媽聽到了就說我們不會給你買電腦,因為當初就說好了只給你買這個電腦,無論發生什么,你需要新的電腦就要自己買。他一聽就急了,眼淚都要出來了,說這次并不是他自己的責任,不應該他自己去買。然后他媽媽回答,這也不是我們的過錯,不應該我們給你買單。
兒子一聽眼淚真的出來了,后來他沒辦法,去買了一個比較簡單的電腦,他本來是希望我們給他買一個配置比較好的電腦的。這個事情之后,整個大學四年他對花錢就比較謹慎,因為他知道我們不會給他多余的錢。
他大學畢業那年暑假回家,我和他媽媽把他找過來談了一下,說你是不是覺得整個大學四年,我們對你特別的摳,你在花錢方面特別小心,你覺得可能是我們不舍得給你花錢,其實你想錯了。你在進大學之前我們給你專門設立了一個教育基金,這個錢是專門給你用的,現在你大學畢業了,這個錢并沒有用光,里面還剩6萬美金。
然后我就寫了一個6萬美金的支票給了他,說這還是你的錢,對你我們不會那么摳,但也希望你理解,我們是為了讓你能知道怎么去生活和處理以后關于金錢的問題。經過這四年,我們相信你已經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就把這6萬美金給你了,我們完全放心了。這小子聽完就哭了,他也理解了我們的苦心。
講這個例子我就是想說,作為父母,小孩受罪的時候,我們可能比他更難受,但是這個時候要考慮為了小孩的將來你不能任性,要給他成長的機會。小孩都很優秀,你不給他機會他就不會成長,你給他機會,他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今天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除此之外,錯過了本次線上峰會直播的家長也不用擔心,現在可以報名遠播教育3月21-22日舉辦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廣州站。
其他城市的家長也可以關注遠播接下來即將在8個城市舉辦的在線峰會:
每場在線峰會,遠播都將邀請國際學校和重磅嘉賓大咖,讓我們相約線上,足不出戶一站式解決規劃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