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上海站,昨天12點在線上拉開帷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包校吳子健、平和萬瑋、協和盧慧文、教育專家陳默、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復旦女神沈奕斐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他們以“點燃孩子創造力”的峰會主題展開直播講座,針對目前學生家長較為關心的國際教育規劃、家庭教育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WLSA上海學校常務校長王慧琴女士在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重新審視“拇指一代”,暢想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的演講,數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在彈幕中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他/她分享的精彩內容:
▲王慧琴校長直播間實況截圖
演講嘉賓
王慧琴
WLSA上海學校常務校長
王校長是南昌大學工學博士,曾在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十年。
2007年,她開始從事國際課程的教學及管理工作,曾任上海光華學院浦東校區校長六年。
王慧琴博士積極倡導中國的國際教育必須融合東西方教育的精華,創造出更適合中國學生的國際教育體系。
這位曾任光華、平和,并叱咤國際教育圈的女校長一直非常重視學校教學,不滿足現狀。在她眼里,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永遠都有提升的空間。
演講內容
今天,王慧琴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六個方面,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問題——
第一、誰是“拇指一代”?
第二、“拇指一代”的力量
第三、“拇指一代”的特點
第四、教育語境發生變化
第五、未來學校之“云”猜想
第六、家長行動指南
那么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來看看王校長的詳細解答~
▲王校長演講內容
誰是“拇指一代”
王校長演講之初,給聽眾們介紹了一本書: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塞爾的《拇指一代》。
作者將“拇指一代”定義為突變的一代,他們是出身和生活在數字時代的一群人。
王校長是一位一年級小朋友的媽媽,同時,她也是學校10-12年級學生的老師和校長。
她發現了自己與孩子及學生,以及她的父母,在使用電子產品時的區別:
現在的孩子們基本都能熟練地雙手打字,而自己一般是單手使用手機,她的父母輩則是用手指一次點一下的操作著。
雖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從中,我們能看出祖輩、父母輩和下一代已經產生了行為模式的區別。
父母輩生活在物理三維時代中,對70、80后來說,電子產品還是一種功能性產品,而00、10后,我們的下一代,電子產品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功能產品,這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就出身及生活在數字時代之中。
“拇指一代”的力量
現在的“拇指一代”和父母一輩到底有什么區別?
這種區別也可以看做是物理三維時代和數字時代之間的區別!
較近由于疫情,特別是學校,不得不體驗了數字空間的概念。各個學校開設網課,老師們做直播,做線上講座,這對習慣了線下授課的老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老師們不得不修改原有的開學準備、教學計劃、上課形式,以去適應新的在線課堂模式。
很多老師對這種變化不適應,而我們的孩子對此卻是悠然自得。
因為,數字一直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線看視頻、游戲、網課、直播,孩子們比來自物理三維時代的老師和家長,早一步熟悉了這種數字生活。
另一個從在線授課中體現出來的區別是,我們的孩子不會過分迷信權威。
比如,現在的學生都可以帶電腦上課,老師講工業革命,學生可以馬上搜索,知道是否正確。
數字時代給了學生質疑權威的條件和機會。
▲WLSA上海學校
“拇指一代”的特點
1.多元價值觀
對于這個時代的孩子,我們很難用的是非對錯去說服他們。
孩子的知識,還有價值觀,將不只是來自老師、家長,還可以來自互聯網,而且他們接收到的信息和價值觀是多元的。
2.多任務的能力
數字時代,孩子能集中精力學習嗎?
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研究結果。物理三維時代下,受傳統知識結構影響,父母輩的大腦更傾向于接受單向渠道的知識輸入,同時多渠道的信息涌入會讓人應接不暇。
但是,數字時代的孩子,他們一出生接受的就是多渠道信息輸入,孩子們可以通過媒體、數字化渠道、搜索引擎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孩子和父母輩的大腦思考模式有了較大區別。
多任務對他們來說,不是新事物,反之,這恰恰就是他們的行為模式。
3.不迷信權威
正因為獲得信息的渠道多了,答案就不再只局限于一個。孩子有了自己的觀點,說教對孩子不再管用。
學生會去挑戰權威,這對老師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對于老師的說教,現在的孩子不像過去一樣全盤接受,多樣化的信息搜索平臺給了拇指一代挑戰權威的機會,他們可以自己去搜索和考證的真偽。
4.社交變化
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兩代人的思維模式代溝,父母這一代的社交模式是虛擬+現實,而對現在的孩子來說,虛擬=現實,數字生活也是一種真實生活。
5.心理壓力
全球數字化,就意味著信息全球化。
孩子們通過網絡能看到世界各地同齡人的生活狀態、學習進度。過去,我們拿身邊的孩子做參考,現在全世界優秀孩子都將成為他們的動力或者是壓力。
數字時代也為校園的孤立現象助長了氣焰,一個微群,就能形成一個小團體,孩子們面臨著社交的壓力和挑戰。
另外,多元價值觀也導致孩子無法去定位自己,外界觀點越多,孩子越迷惑,我到底是誰?我到底應該變成什么樣的人?孩子在不斷學習,也在不斷地自我懷疑中。
教育語境發生變化
(學習模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
學習模式的轉變:
知識不再局限于某些人手中,我們的孩子能夠自由搜索和學習。
這就要求學校不能只教給孩子一些樣板化的知識,并且教學模式也不能和過去一樣,學校教學生聽,既然學生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能力,學校就應該引導孩子,在多元信息中,構建起系統的知識結構,給孩子們更多自主能動性,推行項目制學習,邊做邊學。
▲WLSA上海學校
教師角色的轉變:
學生可能對課堂知識點早有了解,老師的權威大打折扣。
這就要求這老師的角色需從講授者到引導者的轉變,從教導學生到共同學習者的轉型。
另外,老師也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既然,我們的原有知識不能涵蓋所有,可能會被學生挑戰,那么,就保持學習狀態,和學生共同進步。
未來,老師的選拔和培養也將出現一些變化。非教師專業,但具備其他行業專業素養的人士將會進入學校,成為教師。
部分美國的學校已經在實行,他們中的一些老師具有其他領域職業背景,他們更懂得數字時代的人才培養。
未來學校之“云”猜想
我們不妨看看丹麥、荷蘭、芬蘭、美國、英國等國家已有的一些嘗試。
1.更多元化、更靈活的學習方式
學校會在基礎課程之上,增加項目制學習的數量,學習不僅局限于某個年齡層或者學科,學習出現了跨學科、跨階段的變化。
2.更多的課程自主研發
除了通用課程外,學校會有課程自主研發。目前,美國已有了很多的自主研發課程,我們很難把這些課程歸類到原有的體系里面,但這些新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3.更多的小型學校
過去的學校,一個班有50-60個學生,老師很難把精力集中到所有學生身上。
而未來是因材施教的時代,小班制會增多,專注于某一類別培養的小型學校也會增多。
4.小型學校之間更多的連接
學校變得小,出現定制式學習,但小學校之間的聯系會增多,出現生態圈式的連接。
家長行動指南
數字化時代,家長們需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嘗試去理解我們的孩子,跳出固定的價值觀、公式化的成長,學習從理性到多元的轉變。
同時,我們也需要打破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邊界,家校密切合作。但是,切記不要越界。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各有分工,家庭支持學校的教育措施,學校輔助家庭教育的進一步延伸,兩者之間是隊友,需要彼此信任。
不要去對比,尊重孩子自己的特性。在為孩子選擇學校之前,家長要考慮,我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好學校有很多,那所,適合孩子,孩子喜歡的學校,才是的學校。
▲WLSA上海學校
相信王校長的講座,給了許多面對“拇指一代”的迷茫家長和老師不少啟示,唯有重新審視“拇指一代”,未來教育才有無限暢想的可能。
錯過了本次教育展的家長們也不用擔心,有規劃需求的學生家長現在可以報名遠播教育3月28-29日舉辦的IEIC國際教育創新在線峰會•上海站。
另外,其他城市的家長也可以關注遠播接下來即將在9個城市舉辦的在線峰會:
每場在線峰會,遠播都將邀請國際學校和重磅嘉賓大咖,讓我們相約線上,足不出戶一站式解決規劃難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