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國際教育賽道呈現顯著分化態勢,公辦國際課程班與民辦國際化學校在招生政策、錄取標準和升學路徑上形成鮮明對比:
一、公辦國際部
招生門檻雙提高:市重點公辦國際班(如華二國際部、復旦附中國際課程)2024年明確要求中考分數達區重點線+英語單科≥140分(去年135分),部分項目縮減30%招生名額
課程監管強化:教育局新規要求公辦國際課程必須保留語文/政治等必修課,AP/A-Level課程不得完全替代會考科目
戶籍限制加碼:非滬籍學生報考需滿足"居住證積分+3年本地初中學籍"雙重條件
二、民辦國際學校
學術內卷加劇:頭部民辦(如世外IB、平和雙語)初中部入學考英語難度對標雅思6.0.數學卷出現STEP競賽題型,錄取率跌破12%
背景篩查隱形化:包玉剛等學校采用"家長學術背景評估",約40%錄取學生家庭具備海外高等教育經歷
多元考核成主流:協和系學校新增AI編程實戰測試,德威浦東將戲劇即興表演納入評分體系
三、戰略選擇建議
公辦國際班適合學術扎實、預算有限(年均8-12萬)且符合戶籍要求的學生,但需接受課程融合度高的"半體制內"模式
民辦國際校更匹配追求全人教育、目標TOP30美本的家庭,但需提前2-3年進行英語強化(建議小學階段達到CEFR B2水平)
新興賽道關注:上外附中"國際課程實驗班"等"半公半民"項目,享受公辦學費+民辦課程靈活性的雙重優勢